“夢歸潮汕”尋親團走進河源
本報訊 記者 吳奕鎮 5月3日至4日,汕頭市公益基金會聯合“夢歸潮汕”尋親團志愿者走進我市,聯手河源市海內外潮汕人聯誼會、河源市潮商會志愿者共同開展“愛心照亮回鄉路”公益宣傳活動,并走訪了我市各縣區鄉鎮曾在戰亂、饑荒年代逃到河源的耄耋老人,為他們登記尋親信息,圓尋回潮汕家鄉的愿望。
家鄉人,“膠己人”,來了!他們終于來了!盡管記憶已經模糊,但現居龍川縣黎咀鎮石東村扶竹灣村小組的謝桂傳老人還是雙手緊緊握住志愿者的手,這位離家80多年的老人老淚縱橫,無法用言語表達心中對家鄉的思念之情。5月3日晚8時許,志愿者不顧長途跋涉,在驅車到達當地后,涉水至老人家居住的地方,向老人了解他當年走失的情況。
據謝桂傳回憶,8歲那年,家在潮汕的他與10歲的姐姐因戰亂一路走到龍川縣黎咀鎮和圍村八角亭處,而后姐弟兩人走散,姐姐被拐至當地和圍村委會圍頂村一胡姓男子家做童養媳,自己則被石東村一謝姓人家收養做兒子。兩姐弟分開40多年后,相互打聽彼此下落,在別人幫助下于黎咀鎮圩日趕集時相認。這些年,年邁的謝桂傳一直想尋回自己的潮汕老家。
了解到情況后,志愿者幫助老人登記了詳細信息。像謝桂傳這樣,在戰亂、饑荒年代走失來到河源的還有不少。在走訪中,志愿者通過走訪、上街宣傳,向市民尋找當年來到河源的潮汕人的相關線索。據統計,尋親團共接到網友提供、走失老人家屬求助的案例近30個。
據“夢歸潮汕”尋親團相關負責人盧鎮秋介紹,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戰亂和旱災饑荒,大量潮汕難民一路北遷,忍饑挨餓,形成了一段“走日本”的黑暗歷史。對于這些離開家鄉七八十年的老人家而言,記憶中的潮汕停留在戰火紛飛、饑寒交迫的年代,不堪回首。如今這些耄耋老人雖然已經融入了當地生活,但仍然念念不忘潮汕的根,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故鄉的親人。
河源地區的紫金、龍川、和平一帶,是當年陸路逃難的路徑之一,其中龍川縣更是因毗鄰江西尋烏、安遠成為逃荒匯聚的地點和通往贛南的集散地。盧鎮秋表示,2018年,尋親團志愿者曾來到我市和平縣林寨鎮實地調研發現,在河源部分鄉鎮,逃荒流落至此的潮汕老人還有許多,此前志愿者接到的求助也有多例。接下來,志愿者將對登記的信息進行整理,通過網絡形式推廣、核對尋親老人的情況,與時間賽跑,盡快幫助這些耄耋老人尋回自己的根。
據了解,“夢歸潮汕”尋親團是由方壯建等熱心人士于2016年5月23日發起的公益組織,旨在為抗日戰爭時期因為戰亂、饑荒流散在外的眾多潮汕鄉親尋根問祖提供免費幫助。尋親團志愿者通過走訪潮汕、梅州、福建、江西等地,為這些鄉親錄入個案,建立檔案,并將資料傳送到潮汕三市志愿者進行走訪,匹配、核對信息以及積極尋求公安機關的協助,進行DNA驗證等,3年里已幫助400多名老人成功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