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縣東水鎮增坑村黨支部書記藍小衛賣房子籌錢建設 推廣增坑
和平縣東水鎮增坑村黨支部書記藍小衛賣房子籌錢建設、推廣增坑
打造河源最純粹的畬寨村落
寬敞整潔的環山公路、芳香四溢的荷花池、充滿畬族氣息的文化廣場……走進和平縣東水鎮增坑村,處處呈現欣欣向榮、文明祥和的景象。而提起增坑村的巨大變化,村民們都交口稱贊他們的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藍小衛。
藍小衛(右一)打造的荷花池成為一道亮麗的景色。
讓增坑舊貌換新顏
2017年7月,藍小衛剛擔任增坑村黨支部書記時,這里還是個偏僻貧窮的村子,經濟基礎弱,雖家家種有茶樹,但因缺乏銷路,加之地理位置閉塞,導致這里多年來都是一個消極落后、人心渙散的薄弱村。為了改變現狀,藍小衛一上任,就針對增坑村的建設、產業開發等方面開展工作,并北上浙南福鼎、東進閩中赤溪、南下增城正果,向多地學習取經,謀劃村莊的發展思路,開展多方面工作。
“一些村莊的工作難開展,一般都是因為村務財務不透明,工作作風不夠民主,干群關系不和諧。”藍小衛說道,于是,在實施各項工作前,他都會召開各類大小會議,傾聽村民呼聲,采納鄉賢建言,謀求最佳方案,并通過安排村民代表參觀江西一些扶貧村莊的示范建設,激發村民對家鄉建設的參與熱情。
在藍小衛的帶動下,增坑村的振興工作走上了正軌,村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今,每當夜幕降臨后,增坑村新裝的路燈把文化廣場點綴得絢麗多彩。“以前我們村一到晚上都是黑燈瞎火,走在路上,總怕摔跤,但現在不僅路燈有了,周圍的路修好了,還新建了文化廣場,一吃完飯我們就可以過來跳廣場舞,大大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增坑村一位村民說道,村子里還鋪設了供水新管網,45歲以上的村民都買了養老保險,而這些,都得益于藍小衛帶頭引領。
他賣房子籌錢推廣增坑
“沒有產業撐不久,沒有文化走不遠,沒有媒體走不快。”藍小衛曾在村民代表會上這樣說。為了讓增坑“盤皇茶”暢開銷路,讓更多的人了解畬族文化,藍小衛決定在增坑舉辦首屆采茶節及增坑農民豐收節,他想以畬族文化為亮點,以宣傳茶產業為重點,通過節日打響增坑這個中國最小畬寨名片,走特色鄉村旅游路線。起初,他的這個想法并不被大多數村民所理解,加上資金缺乏,舉辦“兩節”的計劃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不過藍小衛并沒有退卻,為了籌集舉辦“兩節”的資金,他狠了狠心,把自己在外打拼多年購得的兩套房賣了,決定背水一戰。
事實證明藍小衛的思路沒錯,采茶節的舉辦大大推動了“盤皇茶”的銷售,讓外面的人發現了增坑村不一樣的魅力,而村莊舉辦的采茶節和豐收節,每次前來參加的人數都有3000多人次,豐收節通過河源電視臺、河源晚報、和平電視臺等媒體宣傳,當天宣傳的點擊量突破100萬。“自從舉辦了采茶節和豐收節,村子里的茶葉全年都處于供不應求狀態,而且因為‘兩節’的影響,現在每天都有外地的游客慕名來這里感受畬族文化,徒步環山公路看松林茶海。”村民藍新強說。
打造最純粹的畬族民俗文化村
在注重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的同時,藍小衛也在積極籌措資金以謀劃美麗鄉村的建設。去年,他又再次自費掏出數萬元在環山公路兩邊種植了櫻花樹苗,綿延數公里。今年4月份,已經有零散的櫻花在碧葉的簇擁中若隱若現。同時,他租賃村民荒廢水田改造的荷花池也迎來了新生。一眼望去,碧綠的荷葉像個大玉盤襯托著荷花,美麗絕倫,每天都吸引著眾多游客遠道而來。
“具有畬族特色的風雨橋已經規劃好了,我的想法是先把村子的環境弄好,接下來打造增坑畬族風情一條街、特色民居、民族宮、村史館。”說起未來的規劃,藍小衛眼里充滿期待。他表示,自己會繼續努力,逐步把增坑村打造成一個集民宿、農家樂、本地美食、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于一體的村寨,而純粹的畬族民俗文化也將成為增坑鄉村旅游的一大特色。
本報記者 劉世銘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