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之際提醒居民:關注睡眠問題刻不容緩
缺乏睡眠易引發諸多疾病
世界睡眠日之際提醒居民:關注睡眠問題刻不容緩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國主題為“健康睡眠益智護腦”。人的一生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擁有良好的睡眠,對鞏固記憶、促進腦功能發育、促進體力與精力恢復、促進生長、增強免疫功能、保護中樞神經系統都大有裨益。然而睡眠作為支撐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學習的基礎,其重要性卻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被許多人所忽視。據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黃運強介紹,其所接觸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絕大多數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失眠或是缺乏睡眠的經歷。
缺乏睡眠為諸多疾病的重要誘因
黃運強告訴記者,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76%的青年人群入睡困難,超過13%處在痛苦狀態,24%睡眠整體狀況不錯,僅有11%的人群能一覺睡到天亮,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幾乎有90%都不同程度有過失眠的經歷,睡眠質量不容樂觀。
“引發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但缺乏睡眠往往就是很多疾病諸多誘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黃運強說,科學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出現記憶力明顯下降,伴隨神經元細胞營養不良、萎縮,乃至凋亡,與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直接相關。
去年,黃運強就接觸到了這樣一個病例,一位12歲的男孩平時身體還可以,既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又沒有乙肝、結核等傳染病史,更沒有重大外傷及手術史,但是卻突發抽搐,雙下肢肢體強直,言語不清,大小便失禁。經診斷,發現年僅12歲的孩子竟然患上了在中老年人群才容易患的大面積腦梗死。在醫生的追問下才發現,該男孩趁前幾日父母不在家,無人看管,便在家連續玩了近兩天兩夜的游戲,期間一直都沒有休息。“像這個男孩的情況,我們考慮是由于長時間久坐又缺少睡眠和飲食進水,導致代謝循環紊亂,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滯留誘發的腦梗。”黃運強說,幸好孩子送往醫院及時,身體基礎也還不錯,在進行動脈溶栓等治療后,康復出院。
無獨有偶,就在本月,30來歲年輕力壯,但是經常熬夜、飲食也不大健康的張先生,同樣也患上了腦梗。張先生表示,由于平時工作壓力大,經常凌晨三四點才睡覺,早上又很早起床,春節時就開始出現頭痛等癥狀。入院當天早上,張先生同往常一樣出門上班,但剛下樓就發現走路不協調,身體總是不由自主地往一側傾倒,張先生在車上休息半個小時之后仍不見好轉,便立即前往醫院,結果被診斷為腦梗。因為張先生年紀較輕,甚至在臨近手術時,手術室護士還一度認為在手術室外等待手術的張先生是某位患者家屬。黃運強表示,他所接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大多都存在睡眠不足的現象。
失眠是“慢性自殺”元兇
“在門診的坐診過程中,我就發現現在年輕人因缺乏睡眠誘發各種疾病前來就診的越來越多。”黃運強表示,除了心腦血管疾病,缺乏睡眠還容易引發頭痛、胸悶、健忘、頻繁腹瀉、免疫系統受損等20多種疾病,甚至對人的壽命影響極大。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居民生活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孩子有學習壓力,青年有工作壓力,忽視睡眠成為了一種特別普遍的現象。很多人認為失眠僅僅影響的是平時的工作效率,殊不知失眠其實是“慢性自殺”的元兇,居民重視睡眠,合理安排作息刻不容緩。
黃運強介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世界范圍內約1/3的人有睡眠問題,我國有各類睡眠障礙者約占人群的38%,高于世界27%的比例,包括了“睡不著、睡不醒和睡不好”三大類。“今天少睡點也沒事,明天再補回來就好了。”這是不少人都會有的一種想法,但是在黃運強看來,這種想法是極其危險的,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他說,就以記憶力來說,睡眠時間大于7-8小時,記憶損害相關蛋白幾乎沒有沉積;睡眠時間介于6-7小時之間的,與記憶損害相關病理改變Aβ蛋白沉積明顯增加;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癡呆相關的蛋白呈幾何倍數增長,而這種對大腦和記憶力的損傷都是不可逆的,無論怎么補覺都無法補回來。
黃運強建議,居民要想擁有良好的睡眠,除了對睡眠環境進行提升、注重睡前飲食攝入、保持情緒穩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睡眠是人體自我修復的必要過程,良好的作息時間,適度的健康鍛煉,才能擁有健康的睡眠,實現健康的生活,益智護腦。
本報記者 彭茂洋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