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山變成“綠色銀行”
昔日荒山變成“綠色銀行”
土地流轉新模式讓雙田村村美人富旅游旺
閱讀提示:
“只要你來過雙田,你就會被這里的青山綠水所 吸引;只要你來過雙田,你就會被這里的風俗民情所 折服;只要你來過雙田,你就會被這里的神秘感所吸 引;行走在田間地頭,漫步于山水之間,享受這里的 美妙……”我市一“驢友”曾這樣描述對去東源縣新 港鎮雙田村的感受。在我市喜歡徒步的人中,沒有 哪個不知道雙田的。雙田村雖深處萬綠湖庫區邊, 然名聲在外。雨中的雙田,別有一番韻味。這不,1 月31 日,記者冒雨造訪該村時,還看到一些外地車牌 的游客在當地農家菜館消費。
驢友眼中的“小香港”
雙田村位于東源縣新港鎮, 是萬綠湖深處一依山傍水的美麗 山村。
美景在人跡罕至處,造訪雙田 村卻是不易。順著庫邊蜿蜒的山 間村道盤旋而上,又從半山腰降至 谷底,沒了蔥蘢樹木的遮擋,視線 一下子豁然開朗,一灣湖水連著平 展無垠的沃野田疇,一漁村展現在 眼前,有人指著遠處稠密的村舍 說,這就是雙田,“小香港”到了。 稱雙田為“小香港”,寓意當地村民 繁榮富足的愿望。
鄒紅蓮(女)正在百香果基地里剪枝。
記者走進雙田村,可以看到村 里有很多保存完好、具有畬族風情 的古老建筑。那些古老的房屋盡 管板壁已斑駁,墻體已浸漬,瓦楞 已苔黑;但是,高高的廳堂,古舊的 神龕,窗扉的木雕,石磴的線條,依 然顯示著這里曾經的繁榮。
采摘時節如過節一般熱鬧
“村里又有老板來投資建設 茶葉生產基地,村里的環境越來 越美了,采摘游也開始逐漸形成氣 候了……村里的喜事一樁接著一 樁,村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比欣賞庫區冬景更讓人興奮的是, 采訪中,村民鄒紅蓮抑制不住心中 的喜悅,一件件細數著村里發生 的喜事。
雙田村是新豐江庫區內唯一 一個人口比較密集的畬族民族村, 全村3585 人,畬族人口占96%, 世居庫邊,山多地少,村民鄒紅蓮 以前每年都要到市郊區一些公司 打零工,收入極不穩定。2016 年 初,東源萬綠印象茶葉專業合作社 成立后,她到合作社茶葉基地找到 了固定工作,每天負責茶園管理, 如今“不出村”每月能拿到2000 多元工資,家里也能夠照顧到。像 鄒紅蓮一樣,目前雙田村有超過 30多個村民在合作社基地打長工 或短工。
不僅如此,2017 年6 月至7 月和10月至12月,合作社開展了 葡萄、百香果采摘游,前前后后吸 引了上萬名游客進村游玩。鄒紅 蓮一家人在家門口擺攤賣土特產, 收獲也頗豐。鄒紅蓮說,最旺時, 一天到村里參加采摘游的有近兩 千人,簡直跟春節一般熱鬧,村里 的時令蔬菜更是賣斷貨。
“石頭山”化身“綠色銀行”
臨近年關的雙田村,山村年 味漸濃,寒風依然涼冽,萬綠湖邊 尤甚,記者感到切身的寒冷。不 過,東源萬綠印象茶葉專業合作 社的藍漢林仍像往常一樣到一村 民家做思想工作,把土地流轉給 合作社進行規模種養。藍漢林 說,進入臘月,很多到外地務工的 村民回來過春節,正是做好土地 流轉工作的最佳時機,即便下雨, 也不得輕閑。要把土地流轉出 來,需要涉及山林地的每一戶村 民同意,他需要一家家去做好說 服工作。
東源萬綠印象茶葉專業合作 社是由廣東萬綠印象實業發展有 限公司牽頭成立的,目前種植的 近700 畝山林地是通過土流網河 源市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簡稱土 流網)流轉過來的,還有近500 畝 正在跟村民簽約協議。藍漢林 說,土流網也幫了村民大忙。首 批流轉的320 畝山林地中,他家 有8 畝多山林地。這8 畝多山林 地是他的一塊“心病”,石頭多,樹 長得少,茅草卻長得相當旺,每年 防火壓力也特重。就這樣不討人 喜歡的“石頭山”,現在種上了茶 葉,變成了“綠色銀行”,今年就將 有收益。
土地流轉新模式引省農業廳關注
能夠在雙田村種茶,廣東萬 綠印象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鑫華說,這多虧了土流網,才找 到條件這么好的地方。2013 年, 一次機緣巧合,在廣州辦企業有 成就的他想到家鄉河源投資農 業,在紫金龍窩羅洞村通過投標 中得100 多畝茶場,后又在紫城 收購一種茶公司。嘗到“甜頭” 后,他還想多找些地來種植葡萄、 百香果。通過土流網提供的信 息,他先后到龍川、和平、連平等 地查看,最后相中了萬綠湖邊雙 田村的近700 畝山林地。土流網 還派專人協助公司辦了用地手 續。就這樣,2015 年底,雙田村 首批320 畝閑置林地種上了茶 葉、葡萄、百香果。土流網目前已 在我市紫金、東源、連平等地流轉 了2000多畝土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輪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這給村民吃下了“定心丸”。這一 土地流轉模式也引起了廣東省農 業廳的關注。1月23日,由華南農 業大學副教授陳風波率隊深入土 流網對“土地確權背景下我省土地 股份合作社發展”這一課題進行了 專題研究,表示了極大的研究興 趣。土流網總經理鄒學平表示,黨 的十九大的召開,他們更堅定了發 展的信心,將為河源振興鄉村戰略 出力,爭取在建設“兩個河源”、建 設農村田園綜合體方面走出一條 河源特色的土地流轉路子。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