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自然歸于綠色 源城區第二屆節地生態安葬活動舉行
本報訊 記者 吳奕鎮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今日上午,河源市源城區第二屆節地生態安葬活動在長樂公墓舉行。13位逝者在山林、鮮花及親人陪伴下,于長樂公墓“樹葬區”長眠,曾經鮮活的生命也從此在這里化成一棵樹歸于自然,伴隨親人的思念長存于此。
生態葬儀式開始前,參加儀式的逝者親屬,懷抱著用紅布包裹著的逝者靈盒,在殯儀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送至“樹葬區”。安放好后,逝者親屬獻上一捧黃菊或白菊,寄托自己的哀思。之后,13位逝者骨灰靈盒被集體入土安放,親屬們為他們灑下花蕊,寄去永久的思念,隨著工作人員刨土埋葬,最終歸于自然。
公祭儀式。

參加公祭儀式的家屬獻花。

生態葬前,家屬為逝者鞠躬。

逝者親屬懷抱著用紅布包裹著的逝者靈盒送至“樹葬區”。

親屬們為逝者灑下花蕊,寄去思念。
活動現場沒有焚香,沒有鞭炮、沒有鳴炮,氣氛莊嚴肅穆。為自己母親選擇生態葬的陳先生表示,此前了解到生態葬的相關情況后,他們一家經過商量,為母親選擇生態葬,不僅響應國家提出的環保理念,也讓母親歸于自然。另外,周先生也表示,之所以將父親骨灰葬于此,一方面同樣是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動讓其他人能夠逐漸轉變傳統觀念。
據悉,此次節地生態安葬進行安葬的骨灰不留墳頭,骨灰埋入地下后,全部種上綠樹、花叢及綠草,骨灰盒也是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讓逝者可以回歸自然,逝者名字不單獨立碑,而是集中刻在一塊大石碑上,以倡導節約土地、生態環保的綠色殯葬理念。
河源市殯儀館副館長宋新明表示,大力倡導生態葬等綠色生態殯葬方式既是我國殯葬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的重要舉措,我市也將繼續加大宣傳,推動該項工作的進行。今年我市共有32名逝者的家屬為逝者報名參與樹葬,除了今天上午舉行的集體樹葬外,其他19名逝者樹葬儀式將另選時間舉行。另外,相關部門對選擇進行節地生態安葬的逝者家屬給予補貼,每具骨灰補貼1200元。
此外,今天上午,河源市殯儀館還舉行了公祭儀式。杯燭相送、宣讀祭文、全體默哀、三鞠躬……
相關熱詞搜索:自然 綠色 生態葬儀式開始前,參加儀式的逝者親屬,懷抱著用紅布包裹著的逝者靈盒,在殯儀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送至“樹葬區”。安放好后,逝者親屬獻上一捧黃菊或白菊,寄托自己的哀思。之后,13位逝者骨灰靈盒被集體入土安放,親屬們為他們灑下花蕊,寄去永久的思念,隨著工作人員刨土埋葬,最終歸于自然。

公祭儀式。

參加公祭儀式的家屬獻花。

生態葬前,家屬為逝者鞠躬。

逝者親屬懷抱著用紅布包裹著的逝者靈盒送至“樹葬區”。

親屬們為逝者灑下花蕊,寄去思念。
據悉,此次節地生態安葬進行安葬的骨灰不留墳頭,骨灰埋入地下后,全部種上綠樹、花叢及綠草,骨灰盒也是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讓逝者可以回歸自然,逝者名字不單獨立碑,而是集中刻在一塊大石碑上,以倡導節約土地、生態環保的綠色殯葬理念。
河源市殯儀館副館長宋新明表示,大力倡導生態葬等綠色生態殯葬方式既是我國殯葬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的重要舉措,我市也將繼續加大宣傳,推動該項工作的進行。今年我市共有32名逝者的家屬為逝者報名參與樹葬,除了今天上午舉行的集體樹葬外,其他19名逝者樹葬儀式將另選時間舉行。另外,相關部門對選擇進行節地生態安葬的逝者家屬給予補貼,每具骨灰補貼1200元。
此外,今天上午,河源市殯儀館還舉行了公祭儀式。杯燭相送、宣讀祭文、全體默哀、三鞠躬……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