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網絡募捐,讓愛亦有道
近日,民政部公布了《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和《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兩項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的行業標準,明確網絡求助行為不屬于慈善募捐,其信息真實性由提供方負責,信息平臺對個人求助應加強信息審查甄別、設置救助上限、做好風險防范提示和責任追溯,這兩項標準也已經從8月1日起實施。
隨著網絡技術應用的廣泛鋪開,不少從事公益事業的人士、碰到困難的求助者都會在網絡平臺發布眾籌或者求助募捐的信息。由于發布信息者通常會附上個人真實信息及情況證明,這樣的行為開始普遍得到廣大網友及愛心人士認可,也成了募捐的一種方式。當然,也有人質疑一些眾籌和募捐平臺:一旦在審核把關發布者信息上松懈,那豈不是讓網友的愛心付之東流?
眾所周知,泛泛的網絡眾籌之下,如果募捐平臺不能做到信息的有效監管與公開,難免有人渾水摸魚,利用平臺及網友的愛心牟利。民政部兩項行業標準的出臺,明確慈善募捐與網絡求助的界限,讓網民的“愛心”不被濫用,保證善款用之有道,這正是引導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健康發展的有力之舉。
筆者認為,一個事物的出現,必然有其具備的客觀條件及需求,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所以,在目前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求助渠道并不充足的情形下,個人在網絡上發布求助信息作為一種補充救濟渠道,有其存在的必要。政府部門當然不能“一刀切”地明令禁止,而應當去規范、引導個人求助走上規范化的道路,讓求助者與愛心人士雙方搭建良性平臺。只有這樣,互聯網慈善之路才會走得順暢。
事實上,除了加強對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的監管外,筆者認為,相關部門還應重點關注出現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個人求助行為。個人求助是一種民事行為,不受慈善法調整。目前法律規范對該領域并沒有明確要求,這就容易導致欺詐亂象頻發,出現夸大病情、隱瞞家庭財產狀況、善款去向不知等情況發生。
吳奕鎮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