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肉≠有營養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 年)》,提出,到2030 年,營養法規標準體系更加健全,營養工作體系更加完善,在降低人群貧血率、5 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學生超重肥胖率、提高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等具體指標方面,取得明顯進步和改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吃飽對于多數中國人而言已不再是“老大難”了,但各類“隱形營養風險”仍然存在,如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消費過度增加,膳食脂肪供能比明顯上升;奶制品攝入不足,鹽攝入過高;膳食纖維、礦物質等有益營養成分攝入不足等等,這些都對健康存在隱患。你以為天天吃肉、吃海鮮就是有營養嗎?那就大錯特錯了。
貧窮的時候,群眾填不飽肚子,因此,貧窮可以說是有形殺手;物質極大豐富,生活有了大改善,人們能填飽肚子了,營養狀況得到了改善,卻忽然發現,由于人們的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開始變得不均衡了。營養不均衡也是一種營養不良,而這種營養不良則是無形殺手。在膳食結構中,肉食、海鮮、水果、蔬菜等食品需要均衡搭配,并非一味地吃肉。再者,對于肉類的選擇也需要因人而異。歐洲國家大部分人群從小食用牛肉長大,中國人幾乎吃豬肉長大,展現在身高上就是兩種不同的結果。但這也并非是吃肉唯一的原因,主要是歐洲國家在營養搭配上更加科學、合理。
國家算是有了營養計劃,但最后會不會又變成“一紙空談”?所幸,近年來,保健品的銷售廣告到處飛,水果營養價值被發現,營養平衡、科學養生的健康理念慢慢被人們所重視。不過,靠個人的營養還是不夠的。國家除了發布計劃外,更要將這份計劃細化下去,從 “輕食”角度給大眾更好的選擇。
另外,筆者認為,營養平衡是一門學問,需要營養師等專業人才的服務。我國一些高等院校雖然也開設了營養課,一些醫院也設立了營養科,一些地區甚至有營養師社會團體組織,但真正能服務大眾的營養師、健康管理師等相關專業人才其實仍然緊缺,發展還有待規范。
吳奕鎮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