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換新顏 群眾幸福感提升
閱讀提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區是社會的基礎。創建文明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是關鍵。在市區,有100 多個老舊小區,這些老舊小區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停車困難、水管老舊、路面坑洼、消防設施欠缺等,嚴重影響城市人居環境。我市開展創文工作以來,陸續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目前市區已有7 個小區改造完畢。記者昨日實地走訪了改造后的老舊小區,發現改造后的小區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真正變成了“潔、凈、美”小區。
東埔街道電力小區停車位改造前后。
信用社綜合大樓小區 配套設施全面完善,像換了個新小區
源城區學生路信用社綜合大樓小區位于新江辦事處城南社區,建于1993 年,現有49 戶人家居住于此。羅樹強就是小區的一名“原住民”,自小區建成時就已經居住在這里了,同時,他也是該小區的“守門人”。據羅樹強介紹,小區在改造前,排水不暢,化糞池每個月都要噴污水出來,臭氣熏天;老鼠肆虐,經常有老鼠在居民家出沒,給居民造成極大困擾;大門沒有電子鎖,沒有監控攝像,經常有小偷光顧。“以前我值班的時候都很緊張,因為只能靠人力監控,有了攝像頭監控后,安保工作更好開展了。”羅樹強表示,現在小區在環境、衛生、安全等方面都改善了,就像換了個新小區一樣,居民都感到非常高興。
記者在信用社綜合大樓小區看到,小區大門、智能門禁、道路、保安亭、水管、路燈、綠化帶都非常新,完全看不出老舊的樣子。城南社區居委會主任潘理群告訴記者,該小區改造工程于2016 年12 月全面竣工,投入45 萬元將小區內各項配套設施都完善了。為了解決排水管道不通暢、化糞池噴污水的問題,小區地面被全部挖開,疏通了原有管道,還增加了幾根新管道;更換了小區大門并安裝了智能門禁系統、增設了監控設備,讓居民生活得更有安全感;對原有硬化地進行了改造;對原有垃圾桶進行了更換;對小區內消防栓及樓梯間消防設備進行了補充更換;增設了綠化帶、路燈、宣傳公示欄、保安室隔熱層…… 經過改造,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宜居環境明顯改善,社區居民幸福指數提高不少。
“小區改造得非常好!如果只靠我們自己微薄的力量,是不可能有現在那么好的居住環境的。真的要感謝黨、感謝政府。”小區居民梁惠燕高興地說道。
電力小區 菜地變公園,看起來更靚麗
記者走進東埔街道電力小區,東埔社區居委會書記李美寧熱情地告訴記者,現在社區綠化好了,居民都喜歡到樓下散步閑談。原來,小區背后的小公園曾經是塊菜地,小區內并沒有公共休閑場地,居民們就形成外出回來直接回家而不在樓下停留的習慣。現在,菜地變成了小公園,鋪上石磚,種上綠化樹,再設置了樹樁般的圍形桌椅,每到早晨和傍晚,都會有散步休閑的老人到這邊談天說地,嘮家常。
許粕潤在電力小區居住了5 年,他告訴記者,自己最煩的就是下雨天。原來,改造前的小區下水道堵塞嚴重,加上路面坑洼不平,一到暴雨天氣,積水就浸到小腿上。許粕潤出門上班都得備上兩雙鞋子,穿著拖鞋出小區,再換上皮鞋去單位,非常麻煩。而現在這個問題得到解決了。 “小區環境更整潔、舒適了,政府為老百姓干了件大實事!”許粕潤贊許道。據悉,電力小區是東埔街道試點改造的小區,以往的布局不合理,設施老舊,存在安全隱患。在改造后,小區大門換新加寬,車輛通行方便很多;坑洼路面重新鋪上水泥,變得干凈平整;露天的停車位搭上了鋼架加幕布的頂棚;下水道全部挖開,將直徑50 公分的管道換成了100 公分的,解決了積水問題;樓梯欄桿也“長高”了,居民上下樓安全多了。改造后的小區看起來更“年輕靚麗”。
7個老舊小區改造完畢 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提升
據了解,市區納入升級改造的老舊小區共有100多個,其中7個小區已經改造完成,其余的小區已經在施工準備中。這7 個小區包括了新江街道的民華樓、學生路信用社綜合大樓,東埔街道的電力小區、永樂花園、潤宏居,以及上城街道的竹園樓小區、名雅苑。
據市政提質工作小組組長肖素威介紹,老舊小區“臟、亂、差”情況嚴重,為進一步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市區兩級政府將老舊小區納入市政提質擴容范圍內,并投入了1 億元資金進行改造。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針對老舊小區道路坑洼、停車困難、管道堵塞等問題,一一匯總并采取提質改造措施。肖素威告訴記者,群眾對改造效果都非常滿意,反響很好。老舊小區改造的成果將惠及市區100多個小區的居民,提升城市品味,營造宜居環境。
本報記者 楊容 見習記者 凌敏 文/圖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