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舊俗玩出“新味”來
常言道,年乃百節之首。年關將至,盤點河源舊時年俗活動,還真不少。同治十二年《河源縣志》載,“立春先一日,市中各行鋪例扮雜劇鼓吹導引,令尉儒學同至東郊,祭芒神,迎土牛,觀者群聚,或撒米谷以祈豐年。上元十一夜起,各神廟及街里張花燈,嬉游歌舞至十七夜止。”
可以想象,處于農耕文明時代的老槎城人,過完春節鬧元宵,看戲劇,賞花燈,逛廟會,恭奉天后娘娘出游……好戲連臺,一幕接一幕,讓人應接不暇,整個人兒舒適而安逸“躺”在年俗里從正月頭到正月尾。
一
然看看當下,工業文明時代,年淪落到跟其他節日一樣,再也沒有“百節之首”的熱鬧勁兒。即便是在河源這樣的欠發達的山區市,亦是如此。春節前,忙著回鄉過大年、走親戚,沒熱鬧幾天,又要忙著回城上班。不過,傳統的春節總給人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人們的懷舊心理,常常會留戀舊時的春節,就像一個人長大后總會留戀小時候母親做的飯菜最好吃一樣。
如今,有多少民俗活動已然沉寂。拿紫金龍窩的象舞來說,其曾是當地慶祝春節獨特的民間舞蹈,寓意如意吉祥,流傳有二三百年歷史,龍窩也曾是我市解放后唯一保留的有舞象活動的城鎮。不過,象舞在龍窩已絕演多年。筆者在龍窩寶洞村看到一表演象舞的道具,高達2.5 米,寬1.5 米,可惜的是,道具落滿灰塵不說,還被老鼠咬了好幾個大洞。
二
然說起民俗活動,河源也并非是一片沉寂。最近,和平廬江舞龍舞獅藝術團就推出一“獅王”,全長達10.5 米,僅獅身長7.5 米,獅頭達3 米高,最寬處達 1.49 米。想駕御“獅王”,需4 個壯實漢子,堪稱“河源第一獅”。“獅王”一出,百獸皆伏。表演所到之處,無一不受到當地村民的喜愛,爭相與之合影。說到 “獅王”,藝術團團長何濃柱說,搞民俗就是要創新,要注入時代新元素,要對得住現代人的“新口味”。
對于舊時的民俗活動,一直存在著顛覆舊俗還是回歸傳統的爭論。其實,春節就如人們手中的橡皮泥,用一些想象和智能,可以玩出無限創意來,而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開心、高興、愿意。生活富足的今天,吃喝玩已不是春節的時尚,關鍵是追求花樣、個性和心情才是過節目的。
三
春節,作為一圈圈歷史年輪的起點和終點,是大浪淘沙積淀的傳統河床,也是一時風尚激起的文化浪花,必然會打上時代的刻痕。舊的習俗依然是美麗的,創意方能讓節日更有滋味。
據報載,在“拼爹”、“拼房”、“拼車”盛行的年代,江浙一帶春節流行起了一股“拼”風,村與村之間“拼”著辦社戲,既省錢又熱鬧,不單單一兩個村,有時是四五個村合著辦,年味也變得更濃了。魯迅筆下的社戲,也是越來越紅火。“拼”著辦社戲?當地人也曾一度擔心,“拼”起來辦會不會不好看?要到隔壁村去,有些人會不會嫌麻煩就不去了?可現場火熱的氣氛打消了人們心中所有的疑問,場面比以前更熱鬧,更增添了社戲本身那濃濃的年味。
“拼村”辦社戲也再次證明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理兒,文化創新貴在節俗的創新,宜融新意于舊俗,方能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從而更好地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
四
從古到今,人類的進步就在于不固守已有的傳統,而是變革傳統。“我用我的方式過年”,應該成為人們對過年的意識變革,要用屬于我們自己的方式,玩出春節舊俗的“新味”來。
和平彭寨鎮墩頭村連續三年舉辦 “小村春晚”,而舞臺卻是不足一百平方的簡易操場。近千名村民,照樣樂在其中。筆者試想,經過兩輪“雙到”扶貧,不少村基礎條件應該比墩頭村好多了,至少還有一個“戲臺子”,那為啥不利用起來,拿出那“土得掉渣”兒的年俗“家當”來,亮出那人人叫好的“絕活”來,玩出咱老百姓的精氣神來,更讓城里人看過來,咱鄉下過年,熱鬧勁兒不比城市弱!
生活在鋼筋水泥的人們,何不趁著過年回鄉體驗一番傳統習俗的獨特魅力呢?
張 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