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守望故鄉的“拾穗者”
一文一人,讓人紀念兩百年。1815 年,時任惠州豐湖書院山長徐旭曾根據當時土客械斗,講述了客家的源流及其文化,其弟子整理為《豐湖雜記》。該雜記以其客家研究的發軔之作,被學界譽為“客家人的宣言書”。隨著當代客家研究的深入,愈顯其重要性。
一
上月下旬,我市召開“徐旭曾客家學術暨紀念《豐湖雜記》發表200 周年研討會”,吸引了我省及江西、福建、廣西、臺灣等地的客家研究學者逾百人參加,規模不可謂不大。筆者以為,徐公對客家研究的貢獻,自有學界公論,然如何讓徐公這一客家先賢“活起來”,為我市客家文化研究以及文化建設服務才是一大研究課題。
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能夠流芳百世者,乃詩書文化也,為后人紀念者,乃先賢大儒也。試想,子孫若不賢,“傳家寶”尚可易主,何況舊屋乎?200 年前,徐旭曾《豐湖雜記》首提“客家人”之說,如今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 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筆者以為,海內外這么多華人,都應該知道這篇“客家人的宣言書”,都要知道客家人的來歷。假如這么多華人都來河源,都到和平下車拜祭先賢徐公,那將是何等一番景象,而這些正是當今我們要做的。
二
城市發展了,鄉村怎么辦?農民不可能全部到城市里去,總有一部分要留在農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全民要小康,那些生活在農村的村民就不能丟,否則,全民小康就失去了意義。市委書記何忠友曾感慨地說, “十三五”期間,建設美麗河源,對于中心城區來說,可以通過擴容提質,那么全市還有近百個鄉鎮、1251 個行政村怎么辦,必須要想方設法建設好。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留不住鄉愁的故園。農村要建設,筆者以為,會吃“祖宗飯”,會吃“客家文化飯”,不啻于一種很好的選擇。
千秋歷史告訴我們,重文化、重精神,是功垂子孫萬代的善舉。歷史和文化,對每個公民來講都不該是可有可無的。綜觀客家文明史,這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客家子孫,歷朝歷代,一方面繼承發揚祖宗的優良傳統;一方面又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祖宗的業績,以至不斷繁衍,生生不息,愈益興旺。可以說,客家先民也是這樣一代代靠著吃祖先飯才立業的。
三
何謂故鄉?一個特定地域的祖先燒荒播種傳承至今的歷史,及其人文與精神的總和,就是故鄉。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如果我們不了解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和文化,我們就沒有真正的故鄉。葉落歸根,一個人走得再遠,也不會忘掉自己的故鄉,因為那是“根”之所在。試問,誰不愛自己的家鄉,誰不說俺家鄉好,誰不為自己的家鄉自豪。紫金南嶺王告地處偏遠,離墟鎮4 公里,然 2014 年全鎮小學考試中,村小學五科平均分拿第一,開小村六十年之先河,村民為此揚眉吐氣,更引得一眾鄉賢支持家鄉建設。
喝著家鄉水長大,家鄉一草一木養大的我們,對家鄉的發展應該有一份責任心。對于家鄉的發展,或好或壞,我們不能只是或贊賞或搖頭的份兒。想如今一些人為光宗耀祖,撒大把銀子在老家建豪宅,以圖流傳后世讓人敬仰,筆者以為,何不為家鄉的文化建設出一把力,號召有識之士深挖本地鄉土文化,做守望故鄉的“拾穗者”,以喚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覺。
四
不是建一批高大上的房子就叫建設,為家鄉文化的傳承留住了珍貴的東西,就是對家鄉的建設!守望即是建設。客家有云:好男兒志在四方,男兒腳下即是家鄉。作為純客家地區之一,河源也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文化可謂燦如群星,僅廣東古村落,就有18 個,如今只開發了不足5 個。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時逢盛世,位卑發微言,然微言,亦大義也,希冀觀人風者得矣,心亦足矣。
張 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