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人民醫院采用雙縫合器法成功為患者"拆彈"
不經意的一次檢查,卻意外發現了藏在身體里的一顆“定時炸彈”,所幸在市人民醫院血管綜合介入小組團隊的精心治療下,患者終于化險為夷。日前,市人民醫院血管綜合介入小組采用雙縫合器法微創介入治療,成功為患者實施了胸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目前,該患者恢復良好。據了解,這也是市人民醫院血管綜合介入小組首例獨立完成的一項高危手術,標志著該科的醫療技術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檢查意外發現“炸彈”
12 月初,一位53 歲的男性患者李某,因肺結核咯血入住市人民醫院傳染科,體檢時醫生意外發現患者主動脈弓降移行部囊狀動脈瘤,瘤體直徑超過7.5cm。
市人民醫院血管綜合介入小組副主任醫師李立濤告訴記者,主動脈瘤是人體的胸、腹主動脈由于某些原因而擴張,并膨脹到一定程度所引起的疾病,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但瘤體一旦破裂,將引起致命的大出血。直徑超過胸主動脈直徑50%的動脈瘤就需要治療了,未經治療的胸主動脈瘤存活率只有9%-13%,存在患者體內的這個動脈瘤直徑超過胸主動脈直徑 100%以上,該患者胸中可謂是藏了一顆隨時致命的“炸彈”。
采用小切口巧妙拆“彈”
摘除這個“炸彈”成為了醫務人員當前的首要任務,經過與患者家屬的充分溝通,醫務人員決定采用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為 “炸彈”裝上安全套。
李立濤說,所謂腔內修復就是把一個帶膜的大支架放在主動脈里邊,使得血液通過這個支架流動,而不對動脈瘤壁產生壓力,以此避免動脈瘤破裂的危險。而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分兩種入路,股動脈切開入路和經皮穿刺股動脈入路。根據患者股髂動脈情況,他采用了更加微創的經皮股動脈穿刺入路的胸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在患者股動脈處開了一個小切口,利用雙縫合器法,在不到50 分鐘時間成功為患者拆除了“炸彈”,讓患者轉危為安。
李立濤表示,相比傳統開胸手術及雜交手術,微創介入腔內修復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無需輸血、無需深低溫停循環,大大降低了術后大出血、腦梗塞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也縮短了手術住院日,降低費用。
本報記者 梁小鴻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