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開展“善治河源·大愛救心”活動
本報訊 記者 張濤 通訊員 劉國華 心系群眾,大愛無疆。近年來,我市“雙擁”工作亮點紛呈,其中,攜手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深入開展“善治河源·大愛救心”活動,讓一大批患者恢復健康。據市民政局昨日通報,自2007 年以來,我市9 年共籌措資金534 萬元,先后成功救助了1068 名貧困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占全省救助總數的四分之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市民政局主要負責人表示,只要群眾有需要,這項活動就會一如既往地開展下去。
先心病,是嬰兒一生下來就有的心臟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胎里帶”。早發現疾病,通過手術,把心臟的畸形矯正至正常,是治療先心病的最好方法,也是根治性方法。由于生活環境和醫療條件等原因,我市患先心病的兒童數量不小。
據介紹,我市是全省最早開展貧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兒童醫療救助工作的地市之一。早在2007 年,市民政局就積極尋求省民政廳、省慈善總會以及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的支持,組織發動貧困家庭先心病患者醫療救助活動。2012 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開展“善治河源”貧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兒童醫療救助工作方案》,從政策層面保障此項活動持續進行。
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手術費少則三四萬元,多則十幾萬元。而多數先心臟病患者家庭都是貧困家庭,面對高額的醫療費望而卻步,苦于無錢治病。市民政局除與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合作開通先心病患者治療綠色通道外,還采取山區醫療優惠政策、貧困家庭優先資助措施、大病患者重點扶助辦法,使患者花小錢治好“心”病,病情較輕者個人不用怎么出錢,病情嚴重者也不會出太多錢,一般家庭都能承受。為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市民政局每年還邀請專家前來篩查、義診、復診。
另外,我市還簡便治療手續,申請貧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醫療救助的患者,僅需提供戶口簿、疾病診斷證明、近期的病歷資料及《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及《社會保障卡》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證(卡)》或其他相關憑證就行,住院實行“一站式”結算。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