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河源老民警講述執法規范化建設帶來的轉變
源城區副區長、公安分局局長賴昌彬在檢查辦案中心的建設情況。
一個案件從立案到定性,經過多人審查、多部門監督,誰想辦人情案,沒門!這幾年來,源城公安分局的民警在執法辦案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規范化執法讓自己感覺輕松了。
一位從警20 多年的老民警說,以前總是怕辦案,由于執法不規范,讓辦案民警成了夾心餅。現在,民警依法辦案,用規范化執法堵住了 “歪門”。源城公安分局經過5 年來的努力,被公安部命名為執法示范性單位,將個別民警執法中的“匪氣”轉變為執法的“正氣”,從而提升了群眾對公安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抓牢執法隊伍建設提升執法水平
前不久,記者走進源城公安分局法制大隊,看到民警正在網上審核案卷,有的民警正在研討分析案情,有的民警正在查閱《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一派嚴謹、規范、有序的工作情景。
市公安局紀委副書記、源城公安分局紀委書記鐘遠輝,這位有著25 年從警生涯的老民警,談起當年在基層派出所工作辦案時的痛苦,立不立案、犯罪嫌疑人抓不抓全憑辦案單位說了算,沒有督促,沒有審查,可以用“隨意”或者說有點亂來形容。
為解決一這問題,2009 年5 月,源城公安分局對“執法規范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并確立“執法考評制度化、執法監督日常化、執法辦案常規化、執法服務全面化”的工作目標,在全市率先成立法制大隊,大力整肅隊伍,狠抓民警的宗旨服務意識,并將執法培訓貫穿到日常的執法工作中,每一名民警每年參加培訓不少于15天。
辦案就辦案,咋老是搞培訓學習呢?對于局里的規定,不少民警也曾有抱怨。局黨委對個別民警的思想意識進行剖析,指出這是“溫水煮青蛙”思想,沒有不學則退的危機意識。同時告誡民警,不學法不行,不懂法不行,不規范執法更不行,要求所有的民警都從思想上認識“執法質量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線。”
用好規范化執法這把雙刃劍
現在案子案情復雜,涉及法律法規知識性強,如果民警不懂法,哪還能規范辦案,這樣辦案能有質量嗎?為此,在執法正規化建設中,源城公安分局黨委充分認識到,不僅要求民警讀好書,還要求從理論知識轉化為實戰經驗。
在執法實踐工作中,他們圍繞“強軟件、抓硬件、重銜接,內部研討、外出取經、實戰驗證”這一規范建設標準進行,即是否貼近 “實際、實戰和實用”,能否做到“普遍性、持續性和科學性”。
為確保高效執法、安全執法,硬件建設先期列入黨委的議事日程。分局先后投入 2000 多萬元,新建了分局辦案中心和城南派出所辦案區,并對10 個基層派出所的辦案區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改造。對于辦案中心軟硬件建設,分局紀委副書記傅運輝說,這是在保護我們民警,是一把雙刃劍。當年,一張桌子一人辦案的確很省事,但背后卻暗藏危機。執法不規范帶來的詬病:嫌犯、民警的合法權益誰來保護?審訊中會不會發生意外?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隨著辦案中心的建成投入使用,徹底解決,誰也不敢亂、誰也亂不了。
打硬仗實現“四無”目標案
執法規范不規范,是否有錯案、冤案,最終還得拿結果來說話。據統計:2014 年,源城公安分局共立刑事案件3900 多起、受理行政案件8300 多起。這一年,該局所辦理的案件中實現無行政復議被撤銷、無行政訴訟敗訴、無國家賠償案件發生、無民警違法辦案的“四無”目標。
針對長期以來刑事執法中存在的批捕、起訴率不高,案件質量較差等問題,分局整合內部執法監督資源并制定《源城公安分局關于加強對辦理刑事案件審核監督的規定》,將預審職能與法制執法監督職能有機結合起來,使刑事執法事前、事中、事后得到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徹底改變了刑事執法監督缺失的問題,有效提升了刑事案件批捕率和起訴率。自該項工作開展以來,2013 年分局刑事案件批捕率和起訴率分別為 89.9%和100%,2014 年截至目前批捕率和起訴率分別為89%和100%。當事人的滿意率為100%。
建設促成了好效果,建設帶來了新變化。近年來,群眾對公安執法工作滿意率達 90%以上。2013 年順利通過公安部、省公安廳執法規范化建設階段成效檢查驗收,2014 年10 月,被公安部命名為全國公安機關執法示范單位。
本報記者 刁城邦 通訊員 張偉國 林小明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