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流浪是教育還是個人問題
大年初六,一名年輕的“流浪漢” 被發現已連續三天晚上躺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區里的長椅上過夜。見此情景,一位好心人趕緊幫忙聯系到“流浪漢”的家人,不曾想,這名“流浪漢”竟是當年以650 分考入中科大的某縣理科狀元。當年的高考狀元變為現在的流浪漢,是應試教育的惡果,還是個人問題,日前引發網友熱議。
正方:
“狀元流浪”實屬個人問題
在筆者看來,“高考狀元”流浪并非教育之罪,應屬于個人問題,與應試教育體制和教育環境關系不大。相比較來說,各地“高考狀元”和廣大名牌大學畢業生雖然不一定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但是大多數人的就業狀況較好,他們的擇業問題,關鍵就看自己是否愿意選擇和接受所面對的生活和工作。據報道,劉寧在大學畢業之初也曾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還干了九個月時間。由此可見,“高考狀元”淪為流浪漢帶有很強的偶然性。事實上,就連其本人也承認,淪為流浪漢主要原因在他個人身上。當然,“高考狀元”流浪,與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和擇業觀念教育缺失存在一定關系。高校有必要正確引導大學生看待理想和就業,不盲目為了堅守理想而忽視了踏踏實實的工作和生活。要讓他們了解,從現實做起,最終實現理想,這才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
張立美
——摘自華商晨報
反方:
要改變“唯分數”評價方式
在一個唯分數、唯成績論英雄的社會背景下,學習成績好不僅意味著 “給家人撐臉”,也“給所在的班級和老師爭光”,一旦高考金榜題名乃至成為當地狀元,更是“給當地政府爭得極大榮譽”,從而一路風光。至于4 年后該生將如何走向社會、走上社會將如何,卻是全然不顧的。長期以來,在“唯分數”的考試指揮棒下,罔顧學生的興趣愛好、生存技能、心理健康,家庭、學校、社會聯手推波助瀾,把學生推向了應試教育犧牲品的位置。當然,除了冰冷的現實逼迫家長和學校做出自身反思外,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切,還需從考試制度上改變“唯分數”的單一評價,變一次考試為多次考試,變一考定終身為考試、推薦、面試相結合,降低中、高考分數的權重,增強綜合素質評價的導向功能,讓教育真正回歸到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品性心智和生存生活上來。
線教平
——摘自人民網
欄目主持:劉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