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康復服務機制未建立 精神病康復者“有家難歸”
“在老阿婆的病房中,就有兩名病人一直聯系不上其家人或家人不肯來接。記者見到這兩名患者時,他們那種渴望回家、渴望關愛的眼神,讓人過目難忘。”近日,本報報道了上城醫院“有家難歸” 的幾名精神病康復者,記者的描述和現場的圖片震撼了我市民生論壇的不少網友。雖然,經本報記者的努力,其中一名精神病康復者被她的家人接回家,但網友們仍然感慨良多。
“像這類病人社會不應該歧視他們,應該給他們就業和繼續工作的機會,一旦脫離了社會,他們的社會功能就會下降。家庭方面更不應該拋棄他們,不負責任地將麻煩推給社會,精神病人失去了家庭的溫暖,將對病情恢復產生不利影響。”在我市民生論壇,網友們聽完醫生的勸告,紛紛感嘆:“家庭溫暖亦是治病良方。”并發出共同的呼聲:“請家人帶他們回家。”網友們表示: “馬上就春節了,千家萬戶團圓的日子,他們卻有家不能回,真可憐。”“作為子女的,把自己家人放在那里,放心得下嗎?”不過,有網友表示:“家屬有家屬的難處,許多精神病人曾經給自己的家屬造成了極大痛苦,一些病人在發病期間甚至殺害了自己的親人,所以,即便醫生宣告這些人已可出院,家屬也難以放心。而且,日常照護也是一個大問題,這些責任全壓在家屬身上,將是患者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對此,網友認為: “在香港,有專門針對精神和智障患者的施善舉措,患者回家后,也能得到社會對他們的‘集體’照顧,值得借鑒。”
精神病人能出院卻出不了院,堪稱另一種“被精神病”。這些病人有家難歸,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醫療資源被占用,而且,病人情況穩定后,長期滯留于封閉的醫院中,遠離親人、與正常的社會生活隔絕,這對于精神病人的康復很不利。精神病人須回歸社會,在正常的環境下康復,同時,這樣的責任也不能全壓在家屬身上,家屬的權利應當受尊重和保護,對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區康復服務機制才能解決兩難。例如,在社區配備專業的精神科醫務社會工作者,幫助料理精神病人的生活事宜,安撫病人的不良情緒,協調病人與家屬、鄰居的關系。醫護人員通過定期家訪、電話聯系,長期跟蹤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況,一旦發現病人病情波動,馬上安排病人住院治療。精神病人的歸宿,不應是精神病院,融入社會,享受家庭的溫暖,是他們的權利,也是社會的責任,只有雙方共同出力,才能讓他們的回家之路不再遙遠。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