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聞點評
本報5 月27 日報道:“ 大爺,你闖紅燈了。”“呵呵,我只看著路沒看燈哦!”24 日,市文明辦、市交警支隊及志愿者在市區中山大道華怡集團十字路口開展糾正“中國式過馬路”不文明行為。在一個多小時的糾正違法過程中,讓交警和志愿者們感到郁悶的是,被糾者要么不說話,扭頭就走,要么振振有詞,給出各種闖紅燈的“理由”,肯承認錯誤的卻不多。
點評:“中國式過馬路”話題的討論已經有相當時日,這種過馬路現象體現少部分人對于公共資源的侵害,折射出他們的 “法不責眾”的心理,體現他們對公共秩序的漠視,各地日前還組織人員對這類現象進行治理。改變“中國式過馬路”不能單靠罰款、宣傳遵守交通規則等等,更應引導民眾把注意力從自身利益提高到公共利益,只有懂得相互尊重相互維護各自的出行權利,才能從根本上減少“中國式過馬路”現象。
本報5 月29 日報道:舞蹈室、美術室、音樂室、書畫室、棋類室……諸如此類設施完備的功能室,逐漸在鄉村學校亮相。記者昨日獲悉,今年我市8 所鄉村學校少年宮試點正陸續投入使用,下半年還將啟動4 所少年宮的建設。如今,“少年宮”已不再只是城里孩子的“專利”,農村孩子同樣也能免費參與其中。
點評:長期以來,城市孩子能享用的少年宮、圖書館等公共場館,農村孩子是可望不可即。捉迷藏、彈玻璃球等長輩們玩了幾十年的幾個游戲,仍是孩子們沒有選擇的選擇。農村孩子枯燥的童年生活,折射出的也是一種教育權益的缺失。如今,“少年宮”逐步普及鄉村,相信這對豐富農村孩子的課余生活,培養他們的精神情操,提升當地的教育水平,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報5 月30 日報道:為推進我市“創文”活動,大力弘揚全市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大醫精誠的高尚精神,昨日,“尋找身邊好醫生”暨首屆“河源好醫生”評選活動正式啟動。該活動由市文明辦、市衛生局、河源晚報社聯合主辦,中國聯通河源市分公司協辦。
點評:醫生已經不易做,做一個好醫生更是難上加難。一個好醫生必須終身學習,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不斷豐富自己。但相比勤奮和醫術更重要的是責任感和愛心,如果空有高明的醫術,卻沒有悲天憫人的醫者心腸,不能把醫術用到需要的病人身上,再精湛的醫術也沒有價值。那么,好醫生的標準是什么?筆者認為,“醫者仁心”“大醫精誠”就是好醫生的標準。
欄目主持:吳志堅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