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100年不會用光須應對氣候變化

■ 人物簡介
理查德·派克博士(Dr.Richard Pike)
2006年2月,理查德·派克博士被任命為歐洲最大(全球第二)的促進化學科學專業機構——— 英國皇家化學協會會長。他畢業于1971年,在劍橋大學獲得工程學學士(一級榮譽)和博士學位。
他在英國石油公司(BP)工作近25年,擔任過各種技術和商務職位,包括蘇格蘭(當時是歐洲最大的油氣工廠)技術總監,以及遠東化學總監,曾負責日本和韓國的技術事務。
離開日本后,派克博士成為專業顧問,為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提供企業戰略咨詢,涉及整個能源供應鏈中的國際技術、商務和企業管理。
“石油很快會被用光,這種普遍存在的看法是錯誤的。”英國皇家化學協會會長、在BP工作25年的能源專家理查德·派克27日在香港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說。
理查德·派克博士將在本周日到穗參加“小谷圍科學講壇”,主講“能源戰爭”。作為在石油行業有豐富經驗的科學家,他逐一談論目前各種新能源的利弊。
新能源還沒有最終解決方案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全世界的科學家已經花了好多年的時間去研究新能源。但至今似乎還沒有完美解決方案。
派克:目前每一種新能源都有優缺點。其實這方面的科研已經發展得很不錯,但還沒有最終解決方案。
以太陽能為例,近年來我們利用太陽能的能力顯著提高,現在可用太陽能中大概有15%能被我們利用。這意味著,照到地球的太陽能量中,一部分被地表反射(這部分我們幾乎是無法利用的),一部分被地表以及地表的植物吸收掉,這吸收的太陽能中,15%已經被我們轉化為電能。這聽上去是個蠻小的比例,但這個比例很難提高。單個太陽能轉換設備,能吸收光譜中某一段波長的能量,如果我們加上另一臺設備,就能吸收另一段波長,這樣最多可以加到45%。因此,對太陽能來說,問題就是我們能否提高利用效率。
南都:我好像一直聽說利用太陽能的主要問題是成本降不下來。
派克:是的。成本問題更為復雜,成本包括設備成本和安裝成本。設備成本其實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安裝成本下降的難度更大。因此,太陽能的主要問題就是效率和成本。太陽能設備需要一些稀有元素,那通常會增加成本,如果我們能找到替代物,成本就能降下來。
太陽能可以發電,電擊水就可以釋放氫。因此,太陽能使用的能源主要就是電能和氫。現在世界上大部分設備都是使用碳氫化合物,怎么能讓這么多設備轉用電和氫呢?這也是太陽能的一個問題。
“如果要使用生物燃料,英國足球場都要改種玉米”
南都:太陽能不能直接用于現有設備,在這一點上生物燃料倒是很有優勢,不必改造現有設備。
派克:生物燃料是可以直接用于現有設備,但生物燃料的生產是很低效的。如果用同樣一塊地來生產太陽能,所生產的能量將是用生物能源的50-100倍。這是生物燃料的主要困境。如果要生產生物燃料,我們將需要大量的土地來種植。比如,我們曾經算過,如果要為整個英國的交通運輸提供足夠的能量,那么英國四分之一的土地都要用來種植生物燃料。曾經有個美國節目調侃說,生物燃料真是個好東西啊,第一,它是清潔能源;第二,它能逼著英國人把足球場都改為玉米地,英國足球就沒落了。
生物燃料的問題,如果光看表面,是很光鮮的。但我認為要從“整個生命周期”來看待生物燃料。比如一英畝的玉米,能生產4噸燃料,確實減少了像煤電廠之類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如果要種這一英畝的玉米,還要先燒掉原來這塊地上的灌木,那本身就得產生10噸二氧化碳。這樣算起來,要使這一畝生物燃料產生真正效益,我們需要20年。這就是我所說的,解決一個問題,又帶來另一個問題。
CO2減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需要妥協
南都:這樣看起來,盡管有那么多人在嚷嚷新能源,但前景仍然不明朗。
派克:科學家是他們自己最大的敵人。每提出一種新能源,總有人會發現其弱點。我想強調一點,我們需要新能源,不是因為石油會用光,而是因為必須應對氣候變化。
所謂“地球上的石油將在未來40年內用光”這種錯誤觀點,至今仍在英國某些學校里教授。如果人們持這種觀點,那么我們的挑戰不過是找一種替代品。而現實是,石油在未來100年內都不會用光。真正的危機是,如果石油能用上100年,而我們一直不停地往大氣里輸送二氧化碳,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環境災難。
為什么會有人告訴公眾,石油很快會用光呢?大概100年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為了保護股東利益,要求石油公司給出“最保守”的探明儲量。比如,某個石油公司可能會對政府說,我們“最保守”的探明儲量有10億桶。這個意思就是,有10%的可能,真正的儲量少于10億桶;而90%的可能是,真正儲量多于10億桶。幾乎可以肯定地說,真正儲量遠多于此。如果你把全世界石油公司的“最保守估計”加起來,大概是1.2萬億桶,這是被媒體普遍引用的數字。而目前世界每天耗費的石油大概是8000萬桶,只夠用40年就是這樣算出來的。
南都:有人說,搶奪新能源高地,也是世界各國間不見硝煙的“能源戰爭”。
派克:新能源與舊能源之間本身是一場戰爭。很少人明白這場戰爭的真正意義,而我認為,地緣政治和商業利益在這場戰爭中影響甚巨。現在很多人談到新能源,談到的是新生活方式,但他們忽略了地緣政治和商業利益的巨大陰影,比如像中東的沙特,或者非洲的安哥拉,90%的G D P來自石油。在英國,平均每個人每年向大氣輸出10噸二氧化碳;中國的人均數少得多,大概是1、2噸;而美國的人均量則大得驚人。
有好些事情是需要我們去做的。首先是發達國家必須更有效地利用能源,使他們排放的二氧化碳下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需要妥協。另外一個現實是,現有的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仍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從舊能源轉向新能源是一場持久戰,你看,高科技新能源現在只占世界能源的3%。因此,二氧化碳捕捉和儲存技術,作為在新能源全面取代前,能應對氣候變化的辦法,將是非常重要的。
小谷圍科學講壇第33期:能源戰爭
主講嘉賓:理查德·派克(英國皇家化學協會會長,英國劍橋大學工程學博士)
聯合主辦:廣東科學中心、南方都市報
時間:10月31日(星期日)10:00-12:00
舉辦地點:廣州大學城西六路廣東科學中心學術交流中心
南都讀者專享:憑小谷圍科學講壇入場券換購廣東科學中心主場館門票可享受五折優惠
本版統籌:南都記者 陳實 周熙釗 采寫:南都記者 孫瑩 實習生 鄭偉琴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