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法治大講堂”第一講活動舉辦 弘揚陽明文化 筑牢法治根基
本報訊 記者 曹志成 通訊員 鄧燕琴 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深度融合,近日,“陽明法治大講堂”第一講活動在和平縣圖書館圓滿舉辦。本期講堂以“弘揚陽明文化,筑牢法治根基——以‘致良知’智慧踐行民法典誠信原則”為主題,吸引了市、縣有關單位共140余人參與。
“陽明法治大講堂”活動的創辦,是我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實踐。本期講堂由市委社會工作部、市司法局、市法學會聯合主辦,和平縣委社會工作部、縣司法局、縣法學會協辦,和平縣王陽明法治研究會承辦,特邀廣東警官學院法學院商法教研室主任高達教授、廣州商學院法學院執行院長唐犀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分別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當代的雙重視角展開深度解讀。
高達以《民法典誠實信用原則解讀與實踐》為題,系統梳理了誠信原則的歷史脈絡,結合具體案例生動解析了誠信原則在合同履行、侵權責任認定等司法實踐中的關鍵作用,強調其對個人、市場主體、行政機關的重要意義。唐犀則以《以“致良知”智慧引領民法典誠信原則的知行實踐》為題,從王陽明治理和平縣的歷史實踐切入,挖掘傳統智慧的現實啟示。他提到,王陽明在任南贛巡撫期間,通過教化百姓、推行“十家牌法”等舉措,將“致良知”的道德自覺與基層治理相結合,為當代法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參考。民法典誠信原則的落地,既需要法律剛性約束的“利劍”,更需喚醒個體內心認同的“鑰匙”——這正是陽明學說對現代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考價值。
此次活動是河源市在“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法治”方面作出的積極探索。下一步,“陽明法治大講堂”將持續聚焦法治建設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深挖陽明文化精髓,為推進法治河源建設注入更多思想動力與實踐智慧。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