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農村科技特派員助力“百千萬工程”系列培訓——油茶豐產栽培技術培訓走進龍川縣赤光鎮 助推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種傳統產業,種植油茶也要講科學,科學種植才能見效益,才能更快見到效益。”聽了來自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涂攀峰博士的講座后,龍川縣巖鎮鎮銳創農場負責人陳必銳受益匪淺,發出這樣的感慨。
9月27日,2024年農村科技特派員助力“百千萬工程”系列培訓——油茶豐產栽培技術培訓在龍川縣赤光鎮舉行。此次培訓活動由河源市科技局指導,河源市科技人才服務中心主辦,龍川縣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承辦,旨在落實全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助力“百千萬工程”重點任務,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我市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油茶種植要講究高效經營管理
涂攀峰在培訓活動中作了題為《油茶大苗種植及整形修剪技術》的專題講座。他說,隨著當前油茶種植理念的更新,油茶種植要從過去的“露水財”式粗放經營轉變為高效經營管理,縮短苗期,提早開花結實是提高油茶種植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考慮到目前人工成本過高,他建議油茶種植宜用勾機挖穴種植,種植講究“三原則”,即大穴、大肥、大水,同時油茶苗宜選用植株在80公分至1米左右的大苗,有利于培養優良樹體,促進高產穩產。
“種植油茶樹宜用大苗,如果選用20至30公分的小苗種植,一則生長慢,最快要長到5年以上才能進入豐產期,二則每年要不斷鋤草,大大增加人工費用。”陳必銳對涂攀峰所講的這一點內容深有感觸。他說,銳創農場目前種了50畝油茶,只有一半面積掛果,倘若當初是按照講座所說的進行大苗種植,農場應該早見效益了。
整形修剪技術也是油茶豐產的必需的手段之一。“有形不死,無形不亂,因樹修剪,隨枝作形。”涂攀峰建議,油茶整形修剪要與墾復、施肥、間作和防止病蟲害等技術配合進行,剪下病蟲枝應盡快搬出林外處理或燒毀。
“整形和修剪,骨架牢又健;果實品質好,穩產又高產;樹冠很整齊,管理也方便。”黃石鎮鎮干部巫資權表示,培訓中講到的油茶樹整形修剪注意事項,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油茶種植戶易記易操作。黃石鎮是龍川油茶主要種植區,作為龍川油茶種植傳統區域,黃石鎮油茶種植戶迫切需要這種高產增效技術,他將把這次學到的油茶種植技術傳授給油茶種植戶,讓油茶林增加“單株產量”,加強精細化管理,讓油茶種植戶增產又增收。
精細化管理刻不容緩
今年4月1日,《河源市推進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7年)》正式印發,細化分解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任務,從油茶新種、低產林改造等多方面對油茶經營主體進行獎補,明確到2025年完成油茶新造面積30萬畝、低改面積9萬畝、撫育面積12萬畝。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今年以來,我市完成了油茶新造撫育10.3萬畝。
“撫育是必須的,精細化管理也是當務之急。”在赤光鎮大洋村一處老油茶林,涂攀峰發現當地一些老油茶林管理有些粗放,油茶樹品種有些衰退,長得不夠壯,加上樹型沒有修剪,種植密度過大,影響了油茶的種植效益。涂攀峰也很關注油茶樹品種的問題。他說,油茶樹花開得好,長得也好,就是無果或果不大,建議品種要更新換代。
據了解,我市高度重視油茶樹品種的更新換代,加強本土油茶種質資源科技攻關,申報了本地油茶新品種挖掘與應用科技推廣項目。目前,我市在龍川縣楓樹壩油茶種質資源庫篩選30份特異性種子,采取扦插剪取接穗方式培育1萬株特異性苗木,全力選育高品質河源本地油茶新品種。
目前,我市以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項目建設為依托,定期召開油茶生產工作推進會,組建油茶產業發展技術支撐團隊科學造林,全面推廣良種良法、水肥一體化等種植管理模式,提高油茶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初秋時節,河源綠意不減,義務植樹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題林內樹木蔥蘢,展現出別樣的生命力;在廣東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九里湖綠美廣東生態示范區,無葉美冠蘭、翠金鵑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