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見“大文章” 江東新區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中秋已過,中午陽光依然火熱。近日,記者在江東新區臨江鎮勝利村中心自然村(黃屋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點看到,長著睡蓮的塘水倒映著農家小樓,圓形的塘面與周圍民居相映成輝,別有一番韻味。勝利村黨支部書記丘耀文告訴記者,這個污水治理點建得好,受益人口110人,村民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公共衛生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明顯提高,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這是江東新區全力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個縮影。相關數據顯示,江東新區有35個村居(30個村、5個居委會),其中納入農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是臨江、古竹兩鎮共28個行政村,合計200個自然村。截至目前,江東新區累計投入資金1.21億元,污水處理能力合計1770噸/天,建成配套主管網59.4公里,完成了25個行政村共計26座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3個未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均已納入鎮級污水處理廠處理范圍,2020年已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全覆蓋。
臨江鎮勝利村中心自然村(黃屋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后環境大大改觀
整體治理率年底前實現100%
為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江東新區強化組織領導,高位推動攻堅戰,強化現場協調督辦和考核問責,壓實各成員單位責任,以高標準、嚴要求、硬舉措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落地見效,確保高質高效完成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
根據《河源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關于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排查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江東新區深入開展自然村生活污水處理情況實地勘察和摸排統計。據統計,江東新區有200個自然村需要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已完成145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整體治理率72.5%,預計今年年底前可實現100%,江東新區將提前三年完成省、市下達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任務。
因地制宜 梯次推進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項點多面廣量大、技術性強的工作,江東新區綜合考慮各自然村的自然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污水產排狀況、生態環境敏感程度、受納水體環境容量等情況來選擇治理模式,精準施策,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梯次推進各自然村污水治理項目建設,避免“一刀切”“齊步走”。
在組織第三方專業機構全面摸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的基礎上,江東新區以建立健全“新區主導、鄉鎮落實、村級參與、村民受益”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為重點,科學編制了《河源江東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方案》《河源江東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村一策”治理方案》并通過專家論證,在全市率先通過市政府批復并印發行動方案且立即組織實施。除“十三五”期間已完成的20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外,剩余的180個自然村中有11個自然村采取A模式(接入已建污水處理設施),29個自然村采取B模式(新建污水處理設施),140個自然村采取C模式(資源化利用)。
“一村一策”ABC
這其中,靠近城鎮的自然村,生活污水納入城鎮污水管網統一處理(A模式);人口聚集、利用空間不足、經濟條件較好的自然村,采取管網收集-集中處理-達標排放的治理方式(B模式);污水產生量較少、居住較為分散、地形地貌復雜的自然村,優先采用資源化利用的治理方式(C模式);在地形復雜、管網建設難度大的自然村創新推行A+C、B+C和C1+C2(污水收集后經過預處理設施再資源化利用+污水收集后不經過預處理設施直接資源化利用)等復合模式,做到應接盡接,確保治理實效。
記者了解到,目前未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項目的自然村正在緊張施工中,9月底前可基本完成。今年第四季度再進行全域治理情況“回頭看”,確保年底前實現新區農村生活污水整體治理率達到100%。
以臨江鎮勝利村中心自然村(黃屋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點為例,臨江鎮勝利村中心自然村(黃屋塘)項目采取C模式,該項目共接連黃屋塘周邊居民23戶,常住人口約110人,每天產生生活污水約13噸,通過主管收集各戶化糞池水和灰水,流入格柵池、缺氧池和厭氧池進行沉淀,氫化處理后進入灌溉池,可用于村民澆菜施肥、灌溉等。項目建設管網長度約600米,總投資約28萬元。
“五位一體”完善管護
江東新區積極拓展資金籌措渠道,打好“申請上級補助、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財政兜底”組合拳,有效整合資金,目前已到位資金1.21億元,保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順利推進。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成后,要想真正發揮實效,管好用好是關鍵。為此,江東新區印發了《江東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編制了《江東新區古竹鎮、臨江鎮村級污水處理站運維方案》,加強項目建成后的運維管護工作,統籌落實污水處理設施的專業化管護,堅持以用為本、建管并重,在規劃設計階段統籌考慮工程建設和運行維護,做到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落實。同時,江東新區還建立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責任田”,構建以新區為責任主體、鄉鎮為管理主體、村為落實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第三方專業機構為服務主體的“五位一體”運維管理體系,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持續發揮最大效能。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陳敏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