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試點工作 開啟“上門取件”模式
“收垃圾了,收垃圾了!”每天早上7時,在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下浪小組,64歲的村保潔員廖國友早早就騎著載著幾個大垃圾桶的三輪車,挨家挨戶上門收垃圾。而村民們也早早拎上自家的垃圾桶,等候在門前。
據悉,為提高村民衛生意識和人居環境,促進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從日常衛生保潔向生活垃圾分類延伸,坪圍村從去年10月開始試行農村生活垃圾上門收集機制,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開啟了垃圾處理上門收集、有序分類的新模式。
坪圍村開展垃圾分類收集行動。
整個村沒有一個公共垃圾桶
走進坪圍村,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道寬敞平整,公共設施健全,繪就了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美麗圖畫。在這里,你看不見垃圾——整個村沒有一個公共垃圾桶。
坪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遠通告訴記者,過去村里設置有32個垃圾池,200-300個垃圾桶,全村生活垃圾都由1個村保潔員負責清運。垃圾池、垃圾桶的垃圾如果沒有及時清運,容易滋生蚊蟲,產生異味,而且經常出現家犬翻桶拖拽生活垃圾的現象,影響村里的環境衛生。
為提高村民衛生意識和人居環境,坪圍村從去年10月撤銷了村里的垃圾池、桶,開始試行農村生活垃圾上門收集機制,在原有保潔員的基礎上,增加了7名保潔員、7輛三輪車及配備垃圾分類桶,并且村委會給每戶村民配置了垃圾分類桶。
為了改變村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坪圍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包戶制形式將全村家庭戶分到每名黨員干部身上,負責宣傳垃圾分類、上門收集及監督實施情況。同時,為了增強村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駐村黨建指導員謝麗娟帶領村“兩委”干部入戶宣傳關于垃圾分類的知識,并向各戶派發了生活垃圾分類倡議書,倡導村民從我做起、積極主動、義不容辭,爭當垃圾分類先行者、傳播者和監督者,培育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文明風尚。
每日兩次上門收集生活垃圾
如今,坪圍村的村保潔員每天兩次定時上門收集垃圾,越來越多的村民日漸養成了每天7:00-8:00,15:00-16:00垃圾放門外,其他時間垃圾不出門的習慣。村里的保潔員將每家每戶收集到的垃圾,再統一分類收集、密封清運到垃圾壓縮處理站,已經做到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坪圍村實現全村保潔覆蓋面100%,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95%以上。
70歲的村民楊光明笑著告訴記者,以前村里路邊的垃圾桶里什么都有,特別是夏天,垃圾桶的味道非常大,經過都要捂著鼻子。現在村里負責上門收集,惡臭再也聞不到了,道路也干凈,心情也變得更好了。
據悉,為健全制度,加強長效管理,坪圍村還將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要求納入村規民約,以村規民約監督村民,以此增強對垃圾分類收集認識,自覺進行分類收集,切實提升垃圾分類收集實效,共建坪圍美麗、宜居幸福家園。
目前,除了坪圍村外,埔前鎮已在全鎮其余15個村選取一個村小組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埔前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埔前鎮將持續發力,結合摸底調查和各試點反饋意見,將試點小組經驗進行全覆蓋推廣,全力打造農村垃圾分類“升級版”,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本報記者 劉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