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自然環境普遍缺碘 家庭應重視科學補碘
本報訊 記者 彭茂洋 5月15日是我國第26個“防治碘缺乏病日”,當晚,市衛健局聯合市工信局、市發改局、市市場監管局等10個部門,在市區客家文化公園西門開展以“科學補碘益智,健康扶貧利民”為主題的第26個“防治碘缺乏病日”宣傳活動。
活動現場,宣傳人員向前來咨詢的廣大市民講解碘缺乏病的病因、危害及防治知識,針對不同人群普及科學補碘知識,提高群眾對科學補碘的全面認識,此次活動共派發各類宣傳資料2000余份。
記者了解到,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環境碘缺乏造成機體碘營養不良所表現的一組疾病的總稱,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克汀病和亞臨床克汀病、單純性聾啞、胎兒流產、早產、死產和先天畸形等,碘缺乏病實質上屬于微營養素營養不良,主要發生于特定的碘缺乏地理環境,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在我國被列為地方病之一,是國家關注和限期消除的疾病之一。本次活動的舉辦旨在落實國家9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2019年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動的通知》和廣東省10部門印發的《廣東省地方病防治專項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0)》的要求,解決因病致貧問題,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可持續消除碘缺乏病目標。
此外,根據我市2017年水碘含量調查結果顯示,102個鄉鎮水碘中位數均小于10μg/L,這表明我市的自然環境中普遍缺碘。2018年,我市碘缺乏病監測結果顯示,部分縣區孕婦尿碘中位數低于正常值,提示需加強補碘,開展防治碘缺乏病工作十分必要。碘缺乏病是可以預防的,最簡便、安全、有效的預防方式是食用碘鹽。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