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 助推河源建設成為 “示范區”“排頭兵”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作為廣東欠發達地區的河源,更要堅定不移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2018年,河源以改革再出發的堅定態度,以優化營商環境為落腳點,穩步扎實推進各項改革,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奮力推動河源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的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
市民在自助服務終端機辦理業務。(資料圖片)
深化政務服務改革 “減證便民”不停步
改革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優化服務,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我市從老百姓和企業日常最關心的身邊事做起,通過積極推進“減證便民”工作,全面清理和解決困擾企業、群眾的繁瑣證明等突出問題,努力做到證明最少、流程最短、服務最優。
2018年,我市對以市人民政府(含市府辦公室)名義制定的涉及證明事項的規范性文件進行了全面清理,需取消的證明事項30項。12月底,30項證明事項一次性全部取消,消除“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復證明”。記者注意到,此次證明事項清理取消了涉及辦理經濟適用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工積分入戶、新建住房、建設領域工人工資支付保證金、創業、職工生育保險等方面的證明事項。此次取消的證明事項中,有的是不必要證明直接取消的,有的是“群眾跑”改“政府跑”或者“網上跑”的,大力減輕了群眾辦事的負擔。
“減證便民”一直進行中,去年11月,我市“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首個重要惠民成果——“粵省事·河源通”移動民生服務平臺正式上線,此后,市民只需要搜索關注“粵省事”微信小程序,進行一次實名認證,便可以一鍵辦理或查詢221項高頻民生服務。
推進商事制度改革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在優化改進政務服務流程的同時,我市大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企業登記程序,壓縮核發營業執照時間,壓減登記環節,河源營商環境越來越好。
去年4月,《河源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出臺,該方案在2017年提出了企業便利化26條措施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13條措施,包括下放登記權限、實行個體戶登記“同城通辦”模式、推行商事登記銀政直通車服務、推進“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等。去年6月起在市高新區試點復制推廣120項“證照分離”改革事項;11月起在全市全面推開第一批106項“證照分離”改革事項,通過將涉企行政審批事項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準入服務等四種方式實施“證照分離”改革,逐步減少涉企行政審批事項,推動“準營”與“準入”協同提速。
除了減證,2018年,我市還出臺24條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推進制造業企業降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涉及減稅、用地、用工、用電用氣、物流、融資、制度性交易、培育新興支柱產業8個方面。我市通過降低企業稅收負擔、降低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準、降低車輛車船稅稅額標準、調整契稅繳納期限和落實降低購銷合同印花稅核定標準等方面,同時,設立河源市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基金10億元,用于扶持重大技術改造、增資擴產、關鍵技術研發等項目建設,2018-2020年連續3年,全市通過各級財政預算累計安排資金不少于10億元,以事后獎補的方式扶持全市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狠抓改革攻堅 關鍵領域改革扎實推進
2018年,我市成為全省“數字政府”改革政務云建設試點市,記者從市行政服務中心得知,目前,市、縣、鎮村四級政務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我市已制定了電子政務云平臺建設實施方案,并正式掛牌“河源市電子政務云基地”,預計今年3月底前完成市級電子政務云平臺第一期建設。
過去一年,我市狠抓改革攻堅,堅定不移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在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有序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放管服”改革,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其中,“1+3+N”市級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管理改革,零基預算改革和財政資金項目庫改革全面鋪開;新一輪市與源城區、市高新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全面完成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順利完成,環保稅改革平穩落地,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改革穩步推進。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