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19廣東十大“最美家庭”之黃寧家庭
用勤勞智慧帶動村民共奔小康
記2019廣東十大“最美家庭”之黃寧家庭
她,因為家舍棄了上海的喧囂繁華,回到了深山老家;她,因為家放棄了輕松而體面的工作,轉身農村白手起家。她是東源縣雙江鎮的黃寧,80后的她因對家鄉的熱愛,全家回鄉創業,建立了東源縣萬綠松種養專業合作社,吸收社員100多名,帶領村民共同奔小康。
這個帶動村民致富的有愛家庭,上個月榮獲了2019廣東十大“最美家庭”稱號。
黃寧一家人。
夫妻同心、砥礪前行
2010年國慶,黃寧與丈夫彭生根帶著喜悅及憧憬來到了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彭生根在美特斯邦威集團做部門經理,她則放棄了經營多年的導游工作,自己開網店兼顧家庭,小日子過得舒適悠閑。
可是,夫妻倆一直有一個男耕女織的田園“農民夢”,帶領百姓發家致富的夢,眼看著父母年邁,2011年,這對夫妻帶著疑慮和別人的不理解,回到了東源縣雙江鎮,開始了葡萄種植之路。沒有技術、不夠資金、缺乏人手,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靠著自己的雙手在一片荒地上種起了一片30畝的葡萄基地。從此,你犁地來我栽樹,你挑水來我澆肥,一家人各司其職,其樂融融,他們心中的“農民夢”實現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3年,一場大雨淹沒了整個葡萄園,澆滅了夫妻倆致富一方的夢想。這并沒有擊倒黃寧,在家人的資助下,她重拾信心,補苗、剪爛根、松土、噴藥,天天泡在了葡萄園里,最終在第二年迎來了葡萄園的滿園春色。2014年的金秋國慶,一串串紫色葡萄掛滿枝頭,果香四溢,市場反饋非常好,好多客人甚至說從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葡萄,30畝的葡萄不到一個月全部采摘完。
成功之余,黃寧并沒有停滯不前,與家人商量后決定再建一個百畝葡萄園基地,增加金手指、陽光玫瑰、溫克、美人指等優質葡萄品種來適應更多的消費群體。創業5年,黃寧帶著家人過上了小康的生活。
創富鄉親、和諧鄰里
“農民夢”是實現了,但帶領百姓發家致富的夢還未起步。在黃寧看來,一個人富裕并不成功,大家共同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小康之路,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
黃寧建立了一個培訓室,免費培訓周邊農戶葡萄種植,推廣葡萄種植技術,改變雙江周邊單一的種植結構。一方面解決了留守婦女再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自己及周邊種植戶經常性缺乏葡萄技術工的難題。如今,黃寧的葡萄種植園吸收了20多位留守婦女就業,帶動了周邊20多個種植戶種植葡萄,面積達600多畝,間接帶動上千農戶增收。
為了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黃寧挨家挨戶與農戶溝通交流,鼓勵他們加入合作社。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以自己的專長種植自己的產品,比如西瓜、青菜、菜干、木耳、花生、紅薯、玉米、蜂蜜等。合作社出資建立集市,并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現已吸引100多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入股土地300多畝。每年6月份葡萄開園上市的時候,集市上就能堆滿農戶種植的西瓜、百香果、花生、木耳、青菜、玉米、菜干、蜂蜜等,以供客人挑選采購。
每逢節假日,黃寧都會準備一份精心的禮物去村里年長的村民家走訪問候,讓留守老人也能收獲一份暖暖的愛意。每每談起黃寧家庭,周邊農戶總是豎起大拇指:“他們一家人都很勤快,也很善良。”
勤奮學習、碩果累累
“年輕人為了理想打拼苦一點、累一點沒有什么,現在對我來說,努力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才是成功之義。”黃寧如是說。
剛回老家時,由于庫區移民政策,村里沒幾戶人家,一到晚上,黑燈瞎火,沒有網絡、沒有電視,交通閉塞。但是黃寧并沒有放棄任何的學習機會,她騎著500元錢買來的二手摩托車,積極參加鎮、縣、市舉辦的培訓學習,經常抽空到別人的農場參觀學習交流,并回來予以實踐。
苦心人,天不負。東源縣萬綠松種養專業合作社在黃寧的努力下榮獲了“廣東省示范社”“河源市示范社”“勞模創新工作室”等榮譽稱號。黃寧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能手,附近的農戶都爭相前來觀摩學習,甚至連昆山、臺灣、梅州等地的客商也前來參觀交流。
黃寧說,一家人相親相愛,父母親朋健康在身旁,生活的村莊美麗有愛,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