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在行動 鄉村振興看南粵 30多家網媒走進河源,聚焦扶貧新成果
2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委農辦主辦的“脫貧攻堅在行動鄉村振興看南粵”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在廣州啟動,在隨后的5天里,由30多家中央和省內主要網絡媒體等近40名記者編輯組成的采訪團,將先后深入梅州、河源、韶關、清遠進行采訪報道。
26日,采訪團成員第二站來到我市龍川縣義都鎮桂林村、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開展主題報道,了解兩個扶貧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上的舉措成效、典型經驗和感人故事。
古茶樹飄出“扶貧香”
義都鎮桂林村位于龍川縣西北方向,離縣城有31公里。經過40分鐘顛簸的車程后,采訪團踏入這座飄著茶香的村莊。剛下車,當地茶農歐陽佰友就向采訪團成員遞上一杯杯桂林香茶,并說:“請大家嘗嘗我們本地出產的桂林茶。”
桂林村是省定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對貧困村,還是一個具有1560多年皋盧茶(綠茶)歷史的村,該村至今還保留著百年老茶樹。由于該村種茶歷史悠久,村民也充分利用山高、氣溫低的優勢,廣泛種茶,發展茶產業。但由于山路不通、茶葉產量不高、銷路不暢,沒有人再愿意在種茶上下功夫。
2016年,精準扶貧工作隊進村借助歐陽佰友的“龍川縣歐陽師傅桂林茶專業合作社”的優勢,與50多戶茶農(包括23戶貧困戶)簽訂茶葉收購協議,將村里的茶園面積從2015年的3000畝左右,擴大到了現在的5000畝左右,通過改變經營模式,增強市場競爭力。
在茶山上的一頭,華南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的教授鄭大睿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桂林茶是如何從最初粗糙的種植方式到如今技術與品種的改良。采訪中,記者團還詳細了解了桂林茶從采摘到制作的過程。幾年來,鄭大睿多次從廣州趕來桂林村為茶農上課培訓,現場指導農戶種植、科學管理及品種改良。經過改良,桂林茶年產量由過去的7萬多斤發展到現在的10萬斤。
截至2017年下半年,桂林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已增加2.4萬元,加上之前的參股分紅2萬元,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逾4.4萬元,2020年就可實現脫貧摘帽。
基地大棚撐起致富夢
26日下午3時許,采訪團成員馬不停蹄地趕往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采訪。據悉,石馬村是省定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通過借助省農科院的力量,化驗出村里的水源和500多畝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合種植優質蔬菜、瓜果等經濟類作物。隨后,工作隊通過平整土地、爭取支持做實產業等方式助推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農戶們在專家技術員的指導下,終于在蔬菜種植基地上種下了第一批高品質蔬菜瓜果。
在種植基地的大棚里,記者見到一塊塊寫著貧困戶姓名、種植品種、種植面積等信息的標志牌豎立在田間地頭。石馬無公害種植基地是由石馬專業合作社和深圳市鑫輝餐飲服務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作為產業扶貧項目,從2017年5月至今已產出165萬斤優質蔬菜,銷售額達247萬元。據石馬村駐村第一書記周金苔介紹,全村共有43戶貧困戶,每戶都有蔬菜大棚,在這些大棚內種植的蔬果主要銷往廣州、深圳等地,貧困戶每畝最低收入都有1500元。
扶貧經驗得到一致認可
此次采訪活動結束后,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社、廣東發布等媒體平臺紛紛對采訪活動進行刊發報道,并詳細介紹了桂林村、石馬村兩個扶貧村在扶貧工作、鄉村振興上的事跡和先進經驗,獲得不少讀者與網友的評論。
中央網信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網絡傳播網對外合作部副主任王榮宇表示,此次活動旨在多挖掘扶貧故事,挖掘老百姓更希望了解的扶貧成果,通過報道把桂林村、石馬村的扶貧故事傳播出去,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我們也相信河源的扶貧工作會在2020年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新聞中心記者程景偉認為,在河源所采訪的兩個扶貧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地的政府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媒體記者將通過平臺報道,向外界宣傳河源扶貧經驗,加強對河源扶貧工作的關注,通過報道給廣大的扶貧干部、貧困戶打氣,發揮媒體弘揚正能量的職責作用。
本報記者 吳奕鎮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