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愿癡心一片只換魚肥水美 ——記“全國最美漁技員”戴遠棠
苗種孵化、成魚養殖、魚病防治,他都是能手!近日,100名“全國最美漁技員”出爐,其中,廣東省有5名,東源縣的80后漁業技術高級工程師戴遠棠赫然在列。
戴遠棠身上有許多標簽——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研究生導師、廣東省農業特派員、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專家庫專家等,采訪中,他卻說自己骨子里還是一個農民,他愿癡心一片,只換魚肥水美。
科技入戶,跑遍東源所有鄉鎮
“這應該是腸炎,除用藥外,要減料喂養,并注意天氣轉變的防凍防寒。”近日,戴遠棠結合養殖戶繆先生所拍的死魚照片給魚看病,他一邊說,一邊開著藥方。繆先生不時提問,均得到耐心而詳細的回答。繆先生養魚好幾年了,目前養殖10多畝,這批魚即將到了收獲期,卻在4天前開始陸續出現60多條浮魚,這可把他急壞了,在自行用藥兩天仍無效果時,他想到了戴遠棠。“魚要是再死,我都要哭了。”繆先生說,他多次向戴遠棠請教,他覺得專業的理論指導對于漁農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戴遠棠本科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產養殖學,給魚看病是他的長項。結合長期實踐和水產科班理論,已形成了多樣化、實戰化、科學化的苗種孵化、成魚養殖和魚病防治等獨有技術,也是他作為東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和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站站長的工作任務之一。當然,看病是亡羊補牢之舉,讓養殖戶掌握養殖技術,做好預防工作才是關鍵。
自2008年作為河源市人才引進,戴遠棠一直從事水產技術推廣、水生動物防疫檢疫以及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為切實把農村經濟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他經常深入一線的養殖場開展科技培訓,把自己掌握的新技術送到基層和塘口。戴遠棠每個季度開展培訓班1期,他注重現場指導實效性,方法靈活多樣,邊講課、邊示范,邊答疑、邊指導,實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滿足漁農的求知欲望。此外,他還帶頭開展科技入戶,組建水產技術專家團5人、技術指導員10人,分布東源縣各個鄉鎮區域,以及時為養殖戶提供最實際的幫助。
作為一名農業推廣碩士,戴遠棠長期扎根于基層,奔波于各水產養殖現場,跑遍了東源每一個鄉鎮,與大部分養殖戶成為了朋友。通過現場勘驗,結合養殖場實際,對新模式、新技術、新品種等多方向進行規劃,因地制宜、切合實際地提出發展的新方向,讓養殖戶用心用到實處、得到實惠。他與養殖戶們組建了一個技術交流微信群,他是群里最年輕的人,成了一群中老年人的老師。
水產養殖,河源前景光明
除了推廣養殖技術,戴遠棠還推廣養殖品種。多年來,他主持和參與過巖原鯉魚種繁育與養殖技術研究及示范推廣、鯔魚淡水養殖技術的示范推廣等項目均獲得了省級以上財政支持,并通過了項目驗收,進行了成果轉化推廣。
“近來,我最想推進的是澳洲淡水小龍蝦的養殖。”戴遠棠說,漳溪鄉一養殖戶所養的澳洲淡水小龍蝦就是在他的力薦下引進的。“這小龍蝦供不應求,市場反應非常好,不過,前期孵化難度大,需要專業技術。”戴遠棠希望有更多的人學會這一套養殖技術,讓更多河源養殖戶受益。
將科技轉換為生產力和效益,是一個漁業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服務理念。為了這一理念,在全市大力整治養豬場的當下,戴遠棠讓養豬場華麗變身,成為綠色環保的高密度養魚工廠。最先嘗到甜頭的是柳城鎮一家近2000平方米的養豬場,目前,該養豬場已變身完成。據了解,養魚投入成本更低,卻能達到甚至超過養豬收益,養殖戶樂開了花,這個“變身計”也在不少養豬戶中慢慢開花結果。
看到養殖戶樂開了花,戴遠棠也跟著高興。服務河源水產養殖業多年,他覺得,河源坐擁“中國好水”,發展水產養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希望有更多專業技術人員加入河源,讓他不再“單槍匹馬”,把河源的水產養殖優勢挖掘、激發,做大做強河源水經濟。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