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提出到2020年建成河源特色氣象現代化體系 基本公共氣象服務覆蓋城鄉
本報訊 記者 鄭婷影 預報空間 分辨率達到2.5 公里,可用預報時效 達到7 天;氣象探測自動化程度達到 90%以上;暴雨24 小時預報準確率達 到70%以上,暴雨預警時間平均提前 60 分鐘以上;基本公共氣象服務覆蓋 率達98%以上,實現城鄉均等化,全市 100%家庭可自助利用一種以上渠道 獲取氣象公共服務;氣象災害損失占 GDP的比重低于“十二五”時期……日 前,我市發布關于全面推進我市氣象 現代化建設(2017—2020 年)的實施意 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適應需求、結 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具有河 源特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
意見指出,建設工作堅持質量引 領、廣泛覆蓋,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到 2020年,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 能先進、保障有力的具有河源特色的 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事業整體實力 顯著提升。如何一步步實現目標呢? 加快完善氣象探測體系是重點之一, 我市將加快河源(東源)國家基本站的 遷站工作,高標準規劃建設河源國家 基本氣象觀測站,并結合環境、生態, 打造集基本氣象探測、大氣成分觀測、 生態觀測等于一體的綜合生態氣象綜 合探測基地;加快紫金國家基本站和 和平國家觀測站的遷建工作;按精細 化監測、預報、服務需求,新建和升級 改造覆蓋到鄉鎮及氣象災害防御重點 區域的自動氣象站。同時,我市將通 過建設“互聯網+氣象服務”工程和建 立完善市縣一體化突發事件預警信息 發布平臺,推進智慧氣象工程,為群眾 提供多樣、個性、互動的氣象服務,解 決災害天氣預警信息送達“最后一公 里”問題。
建設工作還將著力推進生態文明 氣象保障工程建設,建設生態氣象預 警、評估和服務平臺,提升對森林、濕 地及河流水庫等生態區域的監測能 力,開展大氣環境、水體生態、城市生 態、健康養生等方面的氣象服務;加強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設,建立河 源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在新豐江水庫、 楓樹壩水庫等水源涵養生態區,開展 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庫增水等人 工影響天氣作業,實現人工影響天氣 由抗旱應急到水庫蓄水、改善生態環 境的戰略轉變。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