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東村成為深圳松崗麻鴨養殖“試驗田” 養殖項目讓貧困戶致富有望
核心提示:
時近中秋,龍川縣通衢鎮處處碩果累累。9 月19 日,記者在梅東村看到,大片稻田圍繞村莊,晚稻剛剛抽穗,單季稻穗子已飽滿,不久就能收割了。村道旁,一片近40 畝的水田和魚塘被鐵絲網牢牢地圍了起來。伴隨著一陣陣鴨叫聲,雜草叢中有些響動。原來這里就是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辦對口幫扶梅東村建設的特色麻鴨養殖場。
今年65 歲的“鴨司令”黃雪來在里面放養了近4000 只鴨子。這些鴨子分散在田間養殖,全程采用谷物、玉米和麥麩等綠色原料作飼料,分三批間隔養殖。成鴨分三批出欄,由指定商家收購用于制作松崗臘鴨。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梅東村生產的麻鴨直銷深圳,經加工成臘鴨后將走上深圳市民的餐桌。
黃雪來成了名副其實的“鴨司令”。
松崗麻鴨“試驗田”
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辦素有養鴨、做鴨肉生意的傳統習慣,擁有傳統松崗臘鴨制作生產工藝。松崗臘鴨是廣東傳統名菜,因皮白、肉厚、細嫩、香口而出名,遠銷港澳及東亞等地。由于松崗工業發展迅速,當地已無養殖制作松崗臘鴨的麻鴨,麻鴨均需從外地收購。去年4 月,深圳寶安區松崗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許華與駐梅東村工作隊在商討對口幫扶梅東村產業項目時,了解到梅東村具備發展麻鴨養殖條件,適合開展畜牧養殖項目,可通過純綠色養殖麻鴨,供應給松崗臘鴨生產企業制作松崗臘鴨,達到貧困戶加快脫貧、村民全體受益和村集體穩步增收的目的。
說干就干,駐村工作隊對麻鴨養殖進行了全面調研,發現梅東村有超過160 處的水田,水源也豐富。松崗街道辦制作麻鴨的企業也專程過來選址,最終相中了樟太小組一塊既有魚塘又有水田的地塊,占地面積有40畝。
鴨鳴聲聲令人醉
有項目就有希望,樟太小組的 30 多戶村民都給予支持,以每年 3.65 萬元的租金順利實現了土地流轉。今年6 月底,松崗街道投入 50 萬元開始在田里搭建鴨棚、圍欄等,8 月中旬基礎設施建設順利完工,9 月初投放了首批4000只鴨苗,預計今年投放3 批鴨苗,共養殖麻鴨12000 只,利潤以貧困戶為主,村民和村集體也能達到增收的目的,受益農戶681戶。
負責養殖的黃雪來以前養過本地土鴨,他也很看好這個項目。他說,養殖場鴨苗專門用谷子、麥麩、玉米、米糠為飼料,進行田間散養、綠色養殖,這次養殖的鴨品種好,是大種麻鴨,吃得多,長得快,一般養殖90 天長到2.5 公斤至3 公斤時出售,目前市場價每公斤達到 28元至30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梅東村地處通衢鎮東北部,是革命老區,素有養殖雞鴨的傳統習慣。如今有不少有養鴨興趣的村民到養殖基地了解情況,準備擴大養殖規模。
結束“人畜共處一室”
今年45 歲的貧困戶葉美香是對養殖雞鴨最有興趣的一個村民。她家住白橋自然村,因丈夫去世較早,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勤扒苦做,日子過得很是艱難,如今仍住在用石頭壘成的房子里。前些年,為了給孩子積攢學費,她在家養殖雞鴨,弄得家里到處是雞鴨屎味。去年5 月,松崗街道辦駐梅東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到她家了解情況,看到這“人畜共處一室”的情形,心里都不是滋味,于是向幫扶單位申請資金,幫她在院子里搭建了鐵皮大棚,解決了“人畜共室”的囧境。
記者在葉美香家看到,搭建的鐵皮大棚足有80 平米,被平均分為 4 部分,鴨舍占了一半,還養殖了40 只兔子。她家大門口的小院也扎了起來,分別養了4 條狗和80 只雞。由于雞鴨舍打掃得干凈,鐵皮大棚里基本聞不到異味。
生活環境改善了,葉美香一家致富的路子更明朗了。養鴨要吃谷子,她除自己的2 畝水田外,還租種了別人6 畝拋荒地。連駐村第一書記羅輝建也稱贊說,葉美香頭腦靈活,很會經營,養殖這么多,全憑一個人,真是了不起!葉美香說,現在黨的政策好,她要趁著自己還年輕,抓緊讓一家人脫貧。對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她很感激,“現在好了,這鴨、兔、雞、狗都是錢。真要感謝駐村工作隊幫我搭了大棚,否則我還不知要和雞鴨共處到何時呢。”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歐陽春霞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