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新區推進村莊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全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本報訊 記者 楊容 7 日,記者從江東新區召開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推進會上獲悉,為進一步加快推進新區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工作,新區制定了《江東新區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的實施方案》(下面簡稱《方案》)。
根據《方案》,至2018年,江東新區4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和80%以上自然村(20 戶以上)完成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到2020年,全部自然村完成環境整治。
古竹鎮新農村。本報記者 陳仕平 攝
全面開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
目前,新區正在編制古竹鎮8 個村、臨江鎮2 個村的村莊規劃和古竹特色小鎮系列規劃。接下來將以村莊規劃為引領,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全面開展“三清理(清理村巷道亂堆亂放;清理房前屋后垃圾、衛生死角;清理溝渠池塘溪河淤泥、垃圾)、三拆除(拆除危舊房、廢棄豬牛欄及露天廁所茅房;拆除亂搭亂建、違章建筑;拆除非法違規商業廣告、招牌等)、三整治(整治垃圾;整治污水、整治畜禽污染)”,并建立人居生態環境整治項目庫,重點推進沿江、沿河、主要公路沿線、鐵路沿線、旅游景區、城鄉結合部、農貿市場、省市縣鎮交界處村莊的綜合整治。
加強農村建房風貌管控
據悉,新區將在今年年底出臺加強農村建房風貌管控政策,制定居民建筑規劃設計和農村風貌整治改造工作指引,全面加快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的建設步伐。將進一步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引導農民采取自建、聯建和統建結合的方式,適度集中居住;加快泥磚房改造,引導和鼓勵村莊、村民相對統一住房風格風貌;設立特色鮮明的進村標志、道路指引牌、景點項目介紹牌等標識,修復保護古村落、古建筑;開展“空心村”、邊遠小型村的拆除撤并,推進閑置宅基地整理復墾,清理空置住宅、“一戶多宅”、違章建筑、違規搭建,對農民自愿退出多余宅基地、進城購房落戶自愿放棄原有宅基地以及置換宅基地等實行激勵獎補。
建設重要通道沿線鄉村風光帶
根據《方案》,新區將在市際主要鐵路、公路通道和市內古驛道、綠道、河道等兩側沿線和旅游景區一定范圍內,加強規劃管控,整合建設用地,整飾農房立面,構建開敞有序、建筑風貌協調、田園氣息濃郁、體現客家特色的鄉村風光帶。到 2018 年,完成新區境內沿線鄉村風光帶建設。
推進“五通四進村”基礎設施建設
通硬底路,完成通200 人以上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自然村巷道基本消除泥濘路;通自來水,到2020 年20 戶以上自然村實現集中供水全覆蓋;通互聯網,實施村村通光纖工程,實現 4G 網絡農村全覆蓋;通安全優質電,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通快遞,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每村建設 1 個農產品電商平臺或鄉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推進安居進村,全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整潔宜居設施進村,確保每村有1 個垃圾收集點、每鎮有1 個垃圾轉運站、新區有1 個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場;信息應用進村,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公交出行進村,推進農村公交站場建設,加快實現行政村客運車輛通達。對新農村示范村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國開行、農發行貸款但受貼息額度限制的,新區財政將在規定貼息利率上限范圍內給予50%貼息。
保護傳承、合理利用農村傳統資源
會上,江東新區管委會主任黃金來提出,要將保護傳承文化與促農增收結合起來,制定公布鄉村可開發文物建筑資源目錄,推動“互聯網+”鄉村旅游模式與古村落、歷史建筑、有保留價值泥磚房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有效結合。大力發展越王山景區、長排山景區、生態農業觀光園、農業園等產業以及義容河漂流、潮沙洲等新景區開發,依托農產品深加工,發展農產品商貿展銷、土特產、工藝品、物流電商等產業,培育農村觀光休閑、鄉村生態旅游和農家樂等新業態,拓寬貧困村增收渠道,從根本上解決旅游開發、經濟發展、當地居民就業等一系列問題,實現穩定脫貧,提升宜居水平。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