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or社區醫院 “分級診療”何時能真正實現?
早上8 點鐘不到,到市人民醫院掛號看病的人已經排起了長隊。
日前,家住市區金溝灣的葉先生因小孩咳嗽感冒,就近到其轄區的社區醫院就診,經過數天的治療,病情不見好轉,為了讓孩子早日康復,他趕緊帶著孩子到市人民醫院就診,孩子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還是要繼續做霧化治療,本著就近就醫原則,市人民醫院醫生囑咐葉先生帶孩子回社區醫院繼續做霧化治療。可當葉先生帶著孩子返回社區醫院做霧化時,卻遭到社區醫院拒絕,原因是藥物不是在社區醫院開的,這個理由讓葉先生難以接受。
“小病在基層、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這是當前醫改的重點。葉先生表示,社區醫院原本就是為了方便轄區群眾看病,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它離理想的就醫環境仍然有差距。
一邊是提倡“分級診療”,一邊是市民對社區醫院的質疑,針對這一現象,近日,記者走訪市人民醫院、源西社區醫院、東埔社區醫院等醫院,對市民就醫習慣、業內人士對國家推行的“分級診療”制度的看法、緩解大醫院扎堆看病等進行了走訪調查。
現象
大醫院人擠人 社區醫院較冷清
早上8時許,記者在市人民醫院門診處看到,大廳人頭涌動,患者早早地在掛號窗口排起了長隊,還有不少家長抱著患兒在輸液,候診大廳的座椅上坐滿了等候看病的市民。在市婦幼保健院,前來看病的患者也是絡繹不絕。
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盛學梅介紹,現在患者主要是季節性疾病比較多,如手足口病、咽喉皰疹,兒科每天接診的病人就有300 多人次,一名醫生一個上午就要看60 個號,忙得連水都顧不上喝。
盛學梅表示,前來看病的患者很多都是普通的發燒感冒,其實也可以在社區醫院進行治療。但是,一些市民對社區醫院不信任,小病小痛也到大醫院,導致大醫院醫生超負荷工作,而社區醫院資源又得不到發揮。雖然國家推行“分級診療”,但是市民的就醫觀念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改觀,大醫院扎堆看病現象還是存在。
隨后,記者來到市區東埔社區醫院、源西社區醫院,與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場景相比,這些社區醫院稍微有些冷清,每個科室前來就診的病人都不多,住院病床也顯得空蕩。
東埔社區醫院醫教科主任周觀清表示,前來看病的市民多是過來拿些藥就走的。每天算下來也有百來個人,不需要排隊,基本都能隨看隨走。
社區醫院候診廳略顯冷清。
調查
如何選擇就醫 市民看法不一
“出門就能看病,有什么不好?一點小毛病去大醫院,掛號、排隊、拿藥耗時不少,一輪走下來也是累得夠嗆。”家住興源路的劉先生帶著父親在東埔社區醫院看病,他告訴記者,父親 80多歲,是個老病號,以往都是到市人民醫院看病,但每次耗時都比較長,掛號、安排床位非常緊張,次數多了父親就不想再到市人民醫院看病,反而選擇了社區醫院。
劉先生表示,在社區醫院看病、住院,不用幾分鐘就可以找到醫生,如果遇上了一些緊急情況,社區醫院和診所還可以先幫忙處理,非常方便。
劉先生認為,要發揮好社區醫院的作用,政府應該加大對社區醫院的幫扶建設力度,增加市民對社區醫院的信任度,這樣對于一些小病小痛,市民在家門口就可得到治療,也可以減輕大醫院的就診壓力。而且,對老人家、殘疾人而言,社區醫院更加方便快捷。
同樣,在一旁輸液的一名患者表示,前段時間他在務工過程中不小心將右腳誤傷,到市中醫院住院治療后,醫生就囑咐他回到社區醫院進行輸液康復。他家就在東埔社區醫院旁,比起到中醫院打針康復,社區醫院還是方便多了,且價格也比較實惠。
而帶著感冒的女兒在市人民醫院就診的李先生就不這樣認為。他表示,社區醫院雖然離家近,但是人才、醫療技術跟不上,他還是不太放心在社區醫院就診。為了女兒的健康,他愿意舍近求遠。
分析
患者對社區醫院 信任度不高
東埔社區醫院醫教科主任周觀清表示,提倡“分級診療”對市民而言是一件大好事,隨著近些年醫療體制的深化改革,社區醫院在服務、技術等方面的條件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對于一些常規的疾病,社區醫院都可以治療。
周觀清表示,社區醫院擔負著轄區公共衛生服務職責,每年社區醫院都會組織醫務人員深入村居委會為市民免費體檢,但效果不佳,市民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市民對社區醫院不放心,認為社區醫院的醫療技術差。其次是對醫生信任度不夠,這是最致命的。因為社會環境的因素,如今詐騙的手段層出不窮,醫生在上門服務過程中,市民大部分都會拒之門外。
源西社區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醫院主要擔負著基礎治療和基礎公共衛生兩方面的責任。一般社區居民的多發病、常見病,以社區醫院目前的技術條件是完全可以勝任的。而且對于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在社區醫院還可以進行必要的動態監測。像上文提到的葉先生的情況,是可以到社區醫院接受治療的。接下來,醫院會對醫務人員進行調查教育,發揮好社區醫院的作用,為轄區居民做好健康服務。
他表示,要發揮好社區醫院的作用,關鍵還是在于社區醫院人才的培養,現在他們每年都會對外進行招聘,但是高端人才一直引不進來,而外出培養,對社區醫生的要求又非常嚴格,這就導致社區醫院有先進設備卻沒有專業人才使用。這樣的連鎖反應,自然讓看病的患者都往大醫院擠了。
建議
實現醫療資源均衡配置
對患者扎堆到大醫院看病的情況,采訪中,市人民醫院醫務科主任何錦照表示,目前來看,由于醫療投入和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大的醫療機構,從而導致醫療服務質量的嚴重失衡,也讓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缺乏信任感。“像發燒感冒這些常見病完全可以在社區醫院治療了,但是患者還是到大醫院來看。由于病人太多,有時會導致醫患溝通不足、醫療質量下降,這也是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原因。”
何錦照表示,要實現基層首診,讓老百姓心甘情愿地在家門口看病,首先要強基層,實現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比如一些大醫院可以對社區醫院進行托管,使較好的醫療資源下沉,通過專家坐診、完善遠程會診等舉措,幫助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提高技術水平。”何錦照說,這樣實行“分級診療”,實現基層首診,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近解決自己的就醫需求,也能讓大醫院從繁重的常見病診療中解脫出來。總之,要想真正實現“分級診療”,關鍵還是在政府要加大對醫療事業的投入,處理好醫患關系。
本報記者 梁小鴻 文/圖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