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環保底線 走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東源
東源是全省的“生態保護區”,生態是東源最大的優勢,也是東源發展的寶貴財富。東源一直都認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以良好的生態支撐發展,促進更長遠、更協調、更持續、更高質量的發展。
2016 年,東源縣委六屆六次全會確立了“綠色引領、生態支撐、創新發展、實績為基”的發展理念,并率先在全省山區縣啟動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努力打造生態高地。東源縣第七次黨代會確立了“綠色引領發展,創新驅動轉型”的發展思路,并且確立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通過創新驅動轉型推動東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減輕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實現“綠富雙贏”,實現率先振興發展、率先全面小康目標。
綠谷。陳仕平攝于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
5年內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5 月19 日,東源啟動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東源按照市實施“三大工程”(藍天工程、碧水工程與青山工程)的要求,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為抓手,算好生態環保“經濟賬”、“民生賬”和 “長遠賬”,做好科學發展的“加法”和能耗排放的“減法”,全力保護好、弘揚好東源特有的山水美、自然美、人文美,力爭2020 年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今年開始,東源對新回龍、錫場、半江、雙江4個庫區鎮弱化經濟指標考核,強化生態環境質量和社會穩定考核,縣財政對生態發展區鄉鎮補助經費給予政策傾斜,強化環境保護與生態維護的經費保障,有力保障了新豐江水質維持在優質水平。
為全面統籌全縣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東源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合作,打造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項目“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的環保運作模式。同時,東源深入開展以打擊偷伐為重點的打擊“三偷”等專項行動,全方位保護森林資源,確保野生動植物安全,庫區林區秩序保持穩定。
“十二五”期間,東源完成各類營造林 31.7 萬畝、封山育林31.3 萬畝、生態景觀林帶套種補植96 公里,火燒跡地更新造林1.25 萬畝,生態公益林面積達到 300 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3.3%。同時,東源率先在全市啟動桉樹林改造工作,計劃通過3 年時間,完成庫區 50398.5 畝桉樹林改造,今年計劃完成 8000畝改造任務。
攔漂工程完工,有效阻止水浮蓮入庫,并有利于集中打撈。
新豐江水庫攔漂工程投入使用
11 月15 日,市人大常委會視察新豐江庫區水環境,盛贊東源“治水”有力。
“治水”有力,東源擔得起這4 個字。近年來,東源縣組織了一系列的保護與恢復專項行動,包括清除網箱養殖和燈光網專項行動、打擊新豐江庫區非法養殖行為專項行動、清除新豐江庫區水浮蓮專項行動、清理周邊畜禽養殖場專項行動、外來物種侵入治理專項行動、農村衛生治理專項行動、清理整治新豐江庫區水面非法經營餐飲專項行動、萬綠湖魚群逆流產卵期特別保護專項行動等,全力確保萬綠湖水質穩定、安全。
去年入冬以來,由于汛期提前到來,且降雨量大,導致從新豐江上游經雨水沖刷漂流進入新豐江水庫的水浮蓮等漂浮物異常增多,對湖面通航、庫區景觀和水環境質量帶來極大影響。對此,市委市政府要求東源縣要在治標、治本兩方面同時發力,盡快組織開展萬綠湖周邊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健全萬綠湖保護長效機制。
從今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200 萬元預算用于新豐江水浮蓮治理工作,采取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形式聘請專業打撈公司,以應急措施和長效機制相結合的方法,使打撈水浮蓮工作向常態化、制度化、專業化轉變,建立長效清漂工作機制。今年3 月下旬起,東源開展了為期 100 天的集中整治行動,全面清理水面漂浮物,每天出動專業機械打撈船6 艘、人工打撈船170 艘、運輸船7 艘到湖面進行作業,并委托4 家保潔公司在相關水域進行圍堵攔截。
2015 年9 月,東源啟動了新豐江水庫上游固定攔截漂浮物工程建設,一期主體工程位于錫場鎮大葉山入水口處,總投資 850 萬元,二期工程位于澗頭鎮礤娥村、半江鎮塔光村建設兩條漂排,今年10 月,攔漂工程兩期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此外,東源還購置6 艘大型機械打撈船,高效打撈漂浮物,并建設了新豐江水庫水面漂浮物視頻監控系統,將日常監管和應急處置有機結合,全天候24 小時監測水面漂浮物情況。
強力清拆非法養殖場
清拆養殖場是改善水質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時也是一塊“硬骨頭”。東源堅持從源頭治理出發,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攻堅克難,深入開展東江流域畜禽養殖清理整治,堅決全面清拆禁養區養殖場。 2016 年是東江流域河流考核的收官之年,東源縣掀起一場全民動員,人人參與,全面清拆禁養區養殖場聲勢浩大的攻堅戰。4 月18 日,東源啟動了新一輪東江流域禁養區養殖場清拆整治行動,東源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對養殖場清拆工作進行部署,將責任壓實到各鄉鎮,并將清拆任務落實情況與今年的換屆直接掛鉤。在清拆行動中,該縣堅持鐵腕整治,依法依規進行清拆,組織精兵強將進村入戶展開排查工作,對禁養區內排查出的 620 家養殖場按“一戶一檔”的方式進行信息登記造冊,采取“養殖戶主動自行拆除、簽訂承諾書限期清理和逾期強制拆除”三種方式,全力推進清拆工作。截至 11 月底,東源共清拆養殖場581 家,其中強制拆除74 家,關閉140 家,清理生豬 65400頭,拆除欄舍面積136797平方米,投入整治資金2500多萬元,其中庫區六鎮共清拆養豬場38 家,基本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禁養區養殖場清拆任務。
萬綠湖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東源對生態的360 度無死角保護再結碩果,繼“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萬綠湖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后,萬綠湖又拿到了一塊亮閃閃的國家級“ 金字招牌”——國家濕地公園。2016 年11 月,國家林業局發文公布2016 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結果,萬綠湖順利通過驗收。
多年來,東源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加強濕地的保護和恢復,提高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的科普宣教作用,大力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加強科研監測工作,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加強國家濕地公園制度建設,努力實現公園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
國家濕地公園驗收專家組認為,河源市委市政府、東源縣委縣政府對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高度重視,支持到位;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濕地生態科研監測效果明顯,生態環境保護、濕地恢復與濕地資源合理利用成效顯著,達到了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的目標要求。專家組尤其對將萬綠湖一泓碧水定位為“政治水”、“生命水”、“經濟水”的生態保護理念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市、縣對萬綠湖的生態功能定位準確,對推動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與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領意義。
2015 年,萬綠湖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評為首批五個“中國好水”水源地之一、被廣東省濕地協會評為十大“廣東最美濕地”、被廣東省森林公園協會評為十大“廣東最美森林”、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評為“野生動物的理想家園”。這些榮譽稱號的取得,正是對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成果的真實寫照?梢哉f,東源已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科學恢復的成功之路,逐步形成了生態保護、科學恢復的經驗模式。正如國家濕地公園驗收專家組所說,這樣的經驗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價值和意義,可作為廣東推進生態文明發展的一個范例。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特約記者 王育斌 陳振敏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