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7年研發造出收割機
葉耀平正在啟動他發明的收割機。
家鄉的稻田如今是荒的荒,廢的廢,如何才能降低耕地成本,提高村民耕地效率?這成了東源縣曾田鎮老農葉耀平的一塊心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憑著自己的滿腔熱情研發“收割機”。經過7 年的研發試驗,如今他的收割機已 “修成正果”。在此,他希望借助媒體平臺,爭取早日把收割機生產出來,服務百姓。
觸景生情萌生研發念頭
葉耀平,53 歲,東源縣曾田鎮人。昨日,記者在葉耀平的帶領下,來到了他在源城區莊田村租的研發工作室,看到了葉耀平7 年的研發成果——移動型水稻脫泥機(以下簡稱收割機)。據葉耀平介紹,這臺收割機的主要功能是收割小麥及稻谷,它重達200 多斤,主要由撥禾苗輪、雙打谷輪、柴油機等零部件組成。
葉耀平告訴記者,他之所以會搞這個收割機研發,是由于有一次回老家,他看到家鄉的田地已經荒廢了不少,在家中耕地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每到收割季節他們都非常辛苦。當時,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是有輕便的收割機,村民耕地不就方便很多?于是他就大膽嘗試,開始了自己艱辛的研發路。
7次試驗失敗不言棄
“本以為研發這個收割機很簡單,沒想到會耗費這么多年,還花光了幾十萬的積蓄才初見成果。”葉耀平告訴記者,他雖然早年曾從事維修電器工作,后來又跟著師傅搞裝修設計,但文化基礎比較低,研發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
葉耀平放棄了工作,在源城區莊田村租了一個工作室,有時靈感上來,在工作室里一忙就是好幾天,餓了就吃餅干。剛開始,葉耀平是用舊的摩托車作發動機,但經過多次試驗后,他發現這個動力根本不夠用,并且存在漏谷、禾苗打不下去等缺陷。之后他改良采用了微型的農機作為發動機,并得到了很好的運用,試驗效果非常不錯。
為了能讓自己的成果更加精良,他還特意到廣州、廣西等地取經。在廣西,他看到當地農民的打谷機非常先進,不用人工裝袋及過濾,打出來的稻谷都非常干凈,于是他又模仿在自己的收割機上安裝上了鼓風機等設備。
2012 年,葉耀平申請了國家實用新型移動型水稻脫泥機專利,并得到了批復。2013 年他又參加了河源創富大賽,但當時由于準備不夠充分,沒能拿到名次。2014年,他再次參加了河源創富大賽,并成功進入了前三甲。葉耀平表示,這么多年以來,他前前后后共試驗了7 臺收割機,如今放在這工作室里的這臺收割機是經過層層改良后的精品。
盼望推廣惠民成果
為了研發這臺收割機,葉耀平沒少和家人鬧矛盾,親朋好友也勸他放棄研發,但他一直在堅守。為了養家糊口,今年葉耀平又操起了老本行搞裝修,他一邊研發自己的收割機,一邊幫人搞裝修設計。
經過這么多年的試驗,現在,收割機已基本沒有問題了,接下來,他會開著第8臺收割機到田地里“沖鋒陷陣”,幫助農民收割,做進一步試驗。據他介紹,若試驗成功,這臺收割機可以抵得上10個人的勞動力。
葉耀平表示,如今收割機的研發已經非常成熟,接下來希望能擴大生產,讓他研發的收割機服務農民。為此,他希望通過《河源晚報》這個平臺,廣發英雄帖,讓對農機感興趣的朋友一起參與進來,共同合作生產,讓廣大農民真正享受到便利。
本報記者 梁小鴻 文/圖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