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主導產業發展水平 高新區謀定二次創業騰飛之路
市高新區企業工人在作業。
市高新區已建成一座工業新城。
閱讀提示
篳路藍縷,玉汝于成。從昔日荒山地到工業新城,從落后山區市工業園到省級產業轉移園,從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向產業轉型升級……創業10 年,如同影視大作中的主角,市高新區在克服重重險阻后驚喜地發現,收獲的遠比預期豐盛:累計引入項目175 個,產值總額超過1500 億元,形成三大主導產業,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主戰場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這是從2003 年至2013 年,市高新區創業10 年,歷經風雨后取得的累累碩果。倘若把10 年光景比作工業園區的一個成長階段,那么,2014 年則是市高新區開啟“二次創業”的新起點。
重擔在肩,承載著河源新型工業化道路與產業經濟騰飛夢想的市高新區,將如何謀劃好“二次創業”的開局?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衍楠日前接受縣區行記者團采訪時表示,將以省振興粵東西北戰略、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等政策為機遇,抓好承接幫扶、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和加強服務等工作,全力創建國家級園區。
著力承接幫扶搶占發展高點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相繼出臺扶持政策并調整由深圳對口幫扶河源。面對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如何全面承接深圳在園區開發建設、招商引資、運營管理、科技人才等多個 “條塊”的對口幫扶,筑牢園區擴能增效基礎,實現新一輪跨越發展,是市高新區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點工作。
“機遇稍縱即逝,必須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李衍楠說,雖然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河源是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但市高新區堅決不能等、靠、要,必須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主動與深圳市進行無縫對接,爭取最大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贏取先機。
事實上,市高新區從不缺乏主動出擊的積極性。為加快促成與深圳方的合作,市高新區早在年初就已著手加快推動合作方案的制定和管理機構的組建。目前,經雙方多次磋商,共同起草了《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與深圳對接幫扶合作方案》,明確了對口幫扶工作的主要目標、基本原則、總體安排、工作任務、保障措施等,并就今年對口幫扶的目標任務進行了細化。同時,共建園區的運營方案也已初步制定。
與此同時,市高新區在配合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開展的深圳商會投資考察活動之外,還積極發動深圳投資者到該區考察和對接,推動深圳上規模、有實力并且符合園區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向高新區轉移。“ 近兩個月來雙方組織了10 批次企業家考察團到我區實地考察,考察團人員來自園區運營、金融、高新產業等多個領域。”李衍楠說,對于近期來高新區考察的商會、企業家,他們已組織招商骨干進行了及時的跟蹤回訪,鼓勵他們來高新區投資興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深圳對口幫扶河源重要的合作平臺,深河產業基地也在市高新區的強力推動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目前,深河產業基地已完成“三通一平” 土地1.5 平方公里,均可提供給落戶企業使用。
高規格幫扶的背后,其實有著一個至高的目標:到2020 年,實現深圳、河源合作共建的深河產業基地開發面積達11.4 平方公里,工業產值達600 億元,工業增加值達 120 億元,形成電子信息、食品飲料、機械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對于這一目標,李衍楠充滿信心與期待:“與深圳合作共建園區,對高新區而言是‘借船出海’,將能對園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完善配套優化園區發展環境
市高新區開發建設至今已有10 余年,已成為一座聚集7 萬人口的“工業新城”,無論是在基礎配套、建筑規模,還是在人口密度、創業環境上,在河源一區六園中都是屈指可數。不過,李衍楠認為這并不夠,“我們要從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工業新城的要求出發,不斷完善醫療、教育、文化、娛樂、飲食、購物、交通等公共服務配套,切實優化發展環境,讓企業和員工安居樂業”。
不可置否,一個優質的工業園區,除了完善的基礎市政配套設施之外,更離不開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作為支撐。事實上,在近兩年市政府召開的企業座談會上,不少企業家曾不止一次地提出市高新區應加快配套公立學校、文化健身廣場,優化公交出行,加快貫通濱江大道等建議和意見。
“再不對園區內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加以完善,將對市高新區的招商引資,實現跨越發展產生牽制影響。” 李衍楠表示,今年,市高新區已將優化園區發展環境作為年度重點任務之一。這其中,包括加快學校建設進度、加大環保整治力度、加快完善服務配套等。
令人欣喜的是,當前,市高新區在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已開始了一系列的動作。居住在該區二期與三期交界處的居民可以留意到,最近,該區安置小區前的一塊空地正在加緊土木工程建設,有部分綠化樹也已移植到位。其實,這是市高新區為改善區內居民休閑健身需求,而投資幾百萬元興建的市民廣場,預計年前即可投入使用。
值得關注的還有,市高新區公立學校將于明年正式啟用。據李衍楠介紹,市高新區公立學校在去年已完成立項、設計、環評等工作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要加快推進項目的施工設計、工程招投標工作,實現6 月份動工建設,年底完成主體工程,明年正式啟用,從而為區內員工子女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環境。同時,對全區的排水排污管網進行排查和改造,確保全面實現雨污分流;加快城南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工程進度,爭取年底初見成效,發揮綜合整治功能,確保高埔小河水質達標排放。
此外,市高新區今年還將做好市直有關職能部門辦事窗口入駐的相關工作,完善創業服務中心行政服務功能,提升政務配套水平;加快商務酒店、河源移動第二機樓、河源聯通綜合辦公大樓的建設進度,爭取盡快投入使用,提升商務配套水平;加快引進大型商場、文化休閑場所等生活設施,提升生活配套水平。
強化招商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對于高新區而言,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招商引資是第一抓手。”李衍楠說,他們將時刻緊繃經濟發展這根弦,依靠源源不斷的項目作支撐,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為園區經濟發展注入更大動力,不斷鞏固良好的發展勢頭。
那么,市高新區將如何打好招商引資這張牌,贏得源源不斷的大項目、好項目?翻開今年市高新區的招商計劃,可以總結概括為打好“三張牌”。第一張牌是“四個一批”和“兩大工程”。“回望去年招商成果,‘四個一批’和‘兩大工程’無疑是高新區快速發展的強勁推動器,是解近憂、謀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李衍楠說,今年,市高新區將繼續圍繞“四個一批” 和“兩大工程”的目標任務,特別是要緊盯國內500 強企業、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爭取在引進大項目、好項目方面有所突破,力爭把更多優質項目收入囊中。
第二張牌是突出產業招商。“市高新區已經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太陽能光伏為三大主導產業的特色園區,那么,從延伸產業鏈及配套產業入手,引進龍頭企業和配套項目,將可有效拉長產業鏈。”李衍楠告訴記者,在壯大三大主導產業規模的同時,充分發揮本地特色資源優勢,利用深圳市高端產業高度聚集的巨大優勢以及合作共建深河產業基地的契機,積極引進一批資源型的特色產業項目,特別是加強與一些品牌影響力大、市場占有率高、行業競爭力強的食品飲料企業對接。
第三張牌則是實施鄉賢招商。充分利用商會平臺、政府駐外機構,加強與外出鄉賢的溝通和聯系,積極宣傳家鄉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和蓬勃的商機,吸引一批有實力的鄉賢企業家回鄉投資興業。
實踐證明,打好上述“三張牌”,對推動市高新區加快發展具有明顯成效。今年以來,該區已儲備在談項目10 個,意向投資總額39.6 億元;簽約項目8 個,合同投資總額6.8 億元;開工項目4 個,合同投資總額4.3 億元,累計到位資金4000 萬元;投產項目2 個,合同投資總額1.3 億元,累計到位資金1.1億元。
本報記者 吳志堅 通訊員 陳智聰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